一场聚焦民营企业传承与发展的公益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不仅是企业自身延续的关键,更关乎民营经济整体健康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庄聪生在发言中强调,企业传承需超越物质层面,将创业精神、社会责任与管理智慧同步传递,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占比达三分之二,在美德日等经济体中更超过80%。这类企业凭借血缘纽带形成的凝聚力,既能快速完成资本积累,又能平衡短期决策效率与长期战略规划。但产权封闭、决策主观、人才激励不足等弊端,使其在传承阶段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突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成为全球家族企业共同课题。
德国赫尔曼·西蒙商学院(中方)常务院长林惠春揭示了中国家族企业的特殊困境:76%的企业缺乏顶层传承设计,54%的创业者对传承规划不成熟,69%的掌门人回避讨论传承话题。他建议企业建立"三大制度体系":通过提前10-20年布局培养接班人,完善治理结构与股权设计,将传承规划融入企业日常运营。
文化学者陈浩武从文明维度提出见解,认为商业文明是家族传承的精神内核,其"一体两翼"——法治框架与价值信仰——构成企业延续的压舱石。他特别指出:"价值观断裂比财富流失更具破坏性,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保障与财富伦理的双重支撑。"这要求企业将商业文明建设贯穿于治理全过程。
论坛发布的"2025中国上市公司最佳传承100"榜单显示,上榜企业实控人平均年龄62.3岁,60岁以上占比近六成,50-70岁群体占比达80%。该榜单由北京德谕泽律师事务所牵头编制,以"传承力"为评估框架,涵盖股权控制、财务健康、治理成熟度、法律合规、战略规划、接班能力、文化凝聚力等七大维度。
福耀玻璃、长实集团、银河娱乐等企业位列榜单前十。北京德谕泽律师事务所主任高鸣飞分析称,这些企业普遍具备三大特征:早期启动传承规划、建立专业化治理体系、注重文化价值传承。她特别提醒:"传承是系统工程,临时抱佛脚易引发股权争夺、治理混乱,导致财富在代际转移中大幅缩水。"
与会专家形成共识:传承规划需从"未来选项"转变为"当下要务"。高鸣飞呼吁企业建立"传承力"意识,在智商、情商、逆商之外培育"险商",在领导力之外强化传承力建设。这份榜单的发布,正是希望推动更多企业将传承工作前置,避免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