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远景张雷:中国凭场景数据优势,三年内将能源大模型做大做强

   时间:2025-10-21 13:02:0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看来,传统人工智能的局限性正逐渐显现——尽管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并发现潜在关联,却始终无法真正理解物理世界的运行逻辑。这种“有脑无心”的缺陷,让AI在能源、制造等需要精准预测与控制的领域屡屡受挫。基于此,他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物理人工智能,即通过将能量守恒定律、空气动力学方程等物理规律深度融入AI训练过程,构建出能真正理解并遵循物理世界规则的智能系统。

“当AI学会用物理定律思考,那些困扰行业的‘幻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近期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能源系统”闭门科技会上,张雷以能源领域为例,指出传统大模型在预测风电出力时,常因忽视空气动力学约束而给出违背物理规律的预测结果。而物理人工智能通过将流体动力学方程嵌入训练框架,能让预测结果既符合数据规律,又严格遵循物理边界。

这种技术范式的革新,正推动能源系统进入重构时代。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目标后,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规模化接入,让电力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挑战:如何平衡波动性极强的新能源出力?怎样在电力市场交易中规避价格风险?张雷认为,这些难题恰恰是物理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AI能在毫秒间处理数百万个数据点,从看似无序的波动中找出最优调度方案,这比人类工程师依靠经验判断精准得多。”

远景科技集团正在将这一构想转化为现实。其最新发布的“天枢”能源大模型,整合了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设备运行参数、电网负荷信息等海量数据,通过图神经网络与时空模型构建出动态能源图谱。在内蒙古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的实证测试中,搭载该模型的AI风机较传统设备发电效率提升20.9%,储能系统在电力市场交易中的收益增加18.7%。更关键的是,模型能实时感知电网状态,自动调整出力策略,使新能源消纳比例提升12个百分点。

“要做出真正的能源大模型,光有算法不够,必须有工业场景的‘喂养’。”张雷以远景的业务布局解释竞争优势:从风机制造到储能系统,从绿色氢氨生产到零碳产业园运营,覆盖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的全链条。这种系统性布局使远景能获取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跨领域数据——在赤峰产业园,风机、储能、电解槽等设备产生的数据形成闭环,既包含气象条件等外部变量,也涵盖设备状态、市场价格等内部参数,为模型训练提供了“全息”视角。

这种技术突破对深陷“内卷”的新能源产业而言,无异于一场及时雨。过去三年,光伏、风电、锂电池等行业因产能无序扩张陷入价格战,部分产品市场价甚至低于生产成本。张雷直言:“当企业只能比拼规模时,行业就变成了‘肌肉’的较量。而能源大模型让竞争转向‘大脑’的比拼——谁能更精准地预测需求、优化调度、管理风险,谁就能占据优势。”

在远景的设想中,未来的能源系统将由数亿个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构成。这些智能体既能独立运行,又能通过物联网实时交互,形成类似珊瑚礁生态的自进化系统。例如,当某区域风电出力激增时,附近的储能设备会自动调整充电策略,同时向电网发送调峰请求,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这种系统不仅能更高效地消纳绿色电力,还能通过动态优化降低30%以上的运营成本。”张雷透露,远景计划在1-2年内让能源大模型产生显著经济效益,3年内达到类似自动驾驶L3级别的成熟度。

尽管前景广阔,但能源大模型的商业化仍面临挑战。当前多数同类产品因数据维度不足、算力支撑有限,难以保证在极端天气或市场波动时的可靠性。远景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云-边-端”协同架构,将核心计算放在云端,边缘设备负责实时响应,终端传感器持续采集数据,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这种设计既保证了计算效率,又降低了对单一节点的依赖。

“中国在物理人工智能领域有独特优势。”张雷对比中美产业环境指出,美国AI应用多集中于消费端,缺乏工业场景的数据积累;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模型训练提供了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数据富矿”。“当其他国家还在实验室里调试算法时,我们已经能在真实工业环境中迭代模型。”这种实践导向的研发模式,或许正是中国在能源AI领域实现全球领先的关键。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