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专注于航天光学遥感载荷研发的苏州吉天星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天星舟”)宣布完成A轮及A+轮融资,累计金额超亿元。本轮融资由顺融资本与知壹投资联合领投,凯联资本、东吴创新资本、苏创投等机构跟投,指数资本与一苇资本担任财务顾问。资金将主要用于设备升级及补充运营现金流。
吉天星舟成立于2021年6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与张刘博士共同创立,是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构建了完整的航天光学遥感载荷研发、设计、生产及试验体系,形成了从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能力。创始人张刘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任职,拥有近二十年新型光学载荷设计及卫星控制技术研究经验,主导过“吉林一号光学A星”研发工作。其核心团队均来自中国科学院,成员平均拥有十年以上卫星型号任务研制经验。
公司目前产品矩阵涵盖“吉天眼”“吉天星”“吉天云”三大板块。其中,“吉天眼”作为核心业务,包含对天探测、对地观测及感知系统三类产品。对天产品主要为空间目标探测相机;对地产品覆盖0.5米至200米分辨率的全谱系光学相机、离轴三反宽幅光学相机、快速偏摆镜等;感知系统则基于星敏感器技术,实现目标识别与自主避障功能。“吉天星”是搭载自研光学相机的试验卫星,用于验证技术性能;“吉天云”作为数据云平台,主要承担下一代技术验证与现有产品迭代任务。
在技术创新方面,吉天星舟突破了传统遥感卫星的两大技术瓶颈。针对传统沿轨成像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公司自主研发了高时效非沿轨一次过境曲线成像技术。该技术允许卫星沿任意曲线轨迹(如河流、海岸线)扫描,单次过境即可完成千公里级目标成像,效率较传统技术提升数十倍。例如,2分钟内可完成传统方式需数小时的成像任务。
公司针对高几何分辨率与高光谱分辨率难以兼顾的矛盾,开发了新型计算重构高几何高光谱成像技术。该技术通过算法优化,在保持光谱分辨率的同时,将几何分辨率提升10倍,同时载荷重量减轻至传统设备的三分之一。这两项技术构成了新一代“三高”光学载荷(高时效、高几何、高光谱)的核心支撑。
2024年,吉天星舟发射的“苏州一号”与“吉林大学一号”卫星成功在轨验证了非沿轨成像技术。截至目前,两颗卫星已运行超一年,累计拍摄16万余景高清影像,并通过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领域专家评审,成为全球唯一可产业化、业务化运行的非沿轨成像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计划通过下一代卫星推进高几何、高光谱载荷的产业化应用,目前产业化载荷分辨率已从3米提升至0.5米。
投资方顺融资本表示,商业航天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推动遥感卫星大规模部署,吉天星舟作为国内少数能批量供应核心光学载荷的企业,其“非沿轨”技术显著提升了数据采集效率,有望成为行业重要参与者。知壹投资强调,公司独有的非沿轨成像与可计算高光谱成像技术解决了行业痛点,打破了国际技术封锁,在全球商业航天快速发展背景下具备广阔潜力。凯联资本则指出,光学载荷作为遥感卫星价值核心,技术壁垒高,吉天星舟的整建制团队与独家技术使其市场竞争力突出。
据透露,吉天星舟2024年订单收入达数千万元,2025年预计翻倍。公司目前具备年产数百台透射式镜头、百余台套中大型亚米级光学载荷的能力。随着火箭运力突破与卫星市场需求增长,公司计划年底启动新一轮融资,加速产能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