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流量池思维破局:企业如何在流量困局中实现品牌与效果双赢?

   时间:2025-10-18 21:31:1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我知道有一半的广告预算被浪费了,但问题是,我根本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由广告界传奇人物约翰·沃纳梅克发出的感慨,至今仍被无数企业主视为营销领域的至理名言。在传统品牌营销时代,广告投入往往侧重于长期品牌建设,短期内难以看到直接效益,这种“模糊的浪费”让企业既无奈又焦虑。

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营销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量逐渐成为稀缺资源,被少数巨头垄断,导致企业获取流量的成本飙升,同时还面临流量质量参差不齐、虚假流量等陷阱。在这样的背景下,效果营销开始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从单纯的品牌曝光转向了可量化的转化效果。

如今,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占据了用户大量的碎片时间,优质流量被头部应用瓜分殆尽。许多互联网初创企业陷入“流量饥荒”,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杨飞在其著作《流量池》中,将这种现象形容为“流量困境”,并提出了“流量池思维”这一创新概念。

“流量池思维”的核心在于,企业在获取流量的同时,必须同步考虑流量的留存和再利用。通过构建自身的数据平台,企业可以对流量进行精细化运营,实现流量的二次变现,并形成内部流量池与外部流量之间的良性循环。这种思维模式,旨在帮助企业打破“流量依赖症”,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2017年,杨飞在《流量池》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时至今日,书中描绘的行业痛点正在加速显现。电商平台的人均获客成本翻倍,直播带货领域对流量的争夺愈演愈烈,互联网金融行业单个有效客户的获取成本持续攀升,即便是新兴消费赛道,也因资本的过度介入而迅速从蓝海变为红海。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流量”二字,已经成为所有企业、品牌乃至个人创作者必须面对的核心挑战。然而,现实情况是,自媒体、电商、新闻媒体、视频网站以及移动应用的流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企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品牌建设与效果转化的双重目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营销领域,“急功近利”并非贬义词。这里的“急功”,指的是企业需要快速建立品牌知名度,切入市场,获取流量;而“近利”,则强调在获取流量的同时,迅速将其转化为实际销量,实现商业价值。这种“品效合一”的理念,正是《流量池》一书的核心主张。

杨飞在书中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如何获取流量、如何实现流量的高效转化,以及如何进行流量的运营与再发掘。其中,流量的有效转化是全书重点剖析的内容。通过大量实际案例,杨飞分析了许多流量大但转化效率低的原因,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他反复强调“品效合一”的重要性,认为流量转化必须注重实效。

回顾营销史的发展,流量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20世纪90年代以前,流量主要指线下门店的客流量,地理位置决定了人流量的大小。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流量的获取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重读《流量池》,或许能为企业在当前的流量争夺战中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