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海洋牧场保险:应对风险挑战,为蓝色经济稳健发展筑牢保障防线

   时间:2025-10-14 19:03:5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蓝色经济”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正从近海向深远海加速拓展,形成“渔旅融合”“渔能互补”等新型业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深远海养殖纳入国家战略重点,提出建设现代化海上牧场的目标。数据显示,当前深远海养殖水体规模已突破4400万立方米,年产量达40万吨,占海水鱼养殖总产量两成以上。然而,这一高速发展的产业正面临台风、赤潮、疫病等多重自然风险,单次灾害就可能导致全域养殖设施损毁,暴露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脆弱性。

海水养殖保险市场呈现“五高”特征——需求旺盛、增长迅猛、保额攀升、波动剧烈、赔付率高企。广东、山东、辽宁三省占据全国六成以上市场份额,但产品设计仍显粗放。传统补偿型保险因定损困难、道德风险等问题难以持续,而指数保险凭借客观透明的赔付机制异军突起。目前,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占比超半数,通过台风强度、降雨量、水温等参数触发赔付,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实现了风险动态监测。部分创新产品已整合海温、风浪等多维数据,构建起立体化的风险防控体系。

国际经验显示,挪威、日本等国通过将生物安全管控、养殖技术评估纳入保险核保环节,配合绝对免赔额与年度累计免赔机制,有效引导养殖主体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相比之下,国内保险业与渔业产业链的融合仍处初级阶段,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专家指出,未来保险服务需向全流程延伸,形成“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补偿”的闭环体系。随着养殖工船、深水网箱等新型设施的普及,以及海上风电与渔业融合项目的落地,定制化、智能化的保险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

当前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的深层原因,在于风险认知不足与数据基础薄弱。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快构建海洋养殖基础数据库,整合气象、水文、疫病等多源信息,为精准定价提供支撑。同时,探索“保险+科技+服务”模式,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养殖环境,结合AI算法预测灾害风险,实现从被动赔付向主动防控的转变。这一转型不仅关乎数万养殖户的生计保障,更是决定我国海洋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