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仁怀市茅台镇举办的2025年赤水河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围绕白酒产业转型发表了深度观点。论坛以“天地位育”为主题,汇聚行业专家探讨酒业发展新路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酒业市场持续承压,白酒产业经历深度调整后进入关键转型期。何勇指出,第三季度行业收入与盈利数据出现改善迹象,但结构性矛盾仍需突破,行业亟需探索“发展新范式”。
针对消费代际变迁带来的挑战,何勇提出“人口迭代”是行业最大变量。他以露酒市场为例,指出该品类今年销量增长40%、价格提升30%,新增消费群体超千万,证明年轻消费者并非拒绝饮酒,而是传统品牌叙事未能匹配其需求。渠道库存压力本质是供需失衡的阶段性表现,第三季度销售反弹已显现积极信号。核心矛盾在于白酒企业需重构与新一代消费者的沟通方式,用“时代语言”建立信任。
“好酒的标准需要现代化文化体系支撑。”何勇强调,企业应从战略到战术持续调整,构建涵盖标准、品牌、服务、技术等多维度的价值体系。他特别提到中国白酒开放式发酵的独特性:与洋酒单一微生物发酵不同,白酒酿造是成千上万种微生物协同作用的“大合唱”,这种传统工艺魅力应与ESG理念深度融合。
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何勇倡导“双导向”发展模式:自然生态导向强调原料、产区与环境的天然联系,倡导理性饮酒文化;酿酒微生态导向则聚焦传统工艺的生态价值转化。他以茅台集团为例,该企业累计投入超4亿元联动上下游保护流域生态,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品牌竞争力。ESG治理成效直接关联企业发展机遇,忽视生态责任的企业将面临淘汰风险。
关于白酒国际化进程,何勇坦言这是一场需要战略耐心的“远征”。尽管“Baijiu”译名确立体现了文化自信,但贸易壁垒仍是主要障碍。多数国家将中国白酒列为“特殊食品”,征收最高200%的浮动税率,行业正推动争取与进口洋酒平等的固定税率。更根本的挑战在于消费场景转译——需将中国白酒从社交工具转变为国际市场的风味嗜好品,让海外消费者因“喜欢”而购买。
茅台集团董事长陈华在论坛上分享了生态实践案例。企业通过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联动产业链共同守护流域生态,既保障了酿酒微生态的稳定性,也提升了品牌国际形象。这种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ESG治理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