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宗商品贸易领域近日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达成历史性协议,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双方铁矿石交易将全面采用人民币结算。这一举措不仅打破美元在铁矿石贸易中的垄断地位,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争夺中迈出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消费国(占全球进口量75%),却始终面临"量价错配"的困境。澳大利亚82%的铁矿石出口依赖中国市场,相关产业占其GDP的5%,但定价权始终掌握在必和必拓等四大矿商手中。2025财年数据显示,必和必拓每吨铁矿石生产成本仅19美元,却以109.5美元(约780元人民币)的长期合同价出售,且强制要求使用美元结算。这种定价机制导致中国钢铁企业每年多支付数百亿元,还要承担汇率波动风险。
转折点出现在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后。该集团整合宝武、鞍钢等四大钢铁巨头资源,形成统一采购平台,结束了国内钢企"各自为战"的谈判局面。配合巴西淡水河谷等新兴供应商的加入,中国在铁矿石市场的议价能力显著提升。9月30日,矿产资源集团向全国钢企和贸易商发出明确指令:即日起,必和必拓铁矿石新老合同均须使用人民币结算,否则不予提货。这是中国首次对澳洲铁矿石实施大规模采购限制。
面对中方的强硬态度,必和必拓最初态度强硬,声称已完成年度80%的销售目标。但仅过一周,这家矿业巨头就宣布接受人民币结算。市场分析指出,中国每年进口的10亿吨铁矿石中,澳洲矿占比达60%,失去中国市场将对其造成致命打击。此次妥协显示,当采购方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时,传统卖方市场规则将被彻底改写。
人民币结算带来的效益远超表面。以当前82美元(约584元人民币)的现货价计算,中国钢铁企业每年可节省数百亿元采购成本。更关键的是,此举消除了"美元-人民币"二次换汇的成本和汇率风险。据测算,仅汇率波动一项,过去五年就导致中国进口企业损失超千亿元。
从战略层面看,这次突破具有多重意义。首先,人民币首次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为后续原油、铜等战略资源的人民币结算奠定基础。其次,中国通过整合国内资源、拓展供应渠道,成功打破了西方矿商的价格垄断。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向全球市场传递明确信号:当中国市场规模达到临界点时,将重新定义国际贸易规则。
这场定价权争夺战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实力的质变。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提升至62%,远超十年前的35%。同时,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已升至4.6%,创历史新高。当市场规模、产业整合与金融实力形成合力,中国正在改写延续半个世纪的国际贸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