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领域迎来里程碑时刻——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北川进、英国科学家理查德·罗布森和美国科学家奥马尔·M·亚吉,以表彰他们在MOFs材料研究中的开创性贡献。评审委员会主席海纳·林克指出,这种具有“目标功能可编辑”特性的新型材料,正通过其原子级精准构建能力,为碳捕集、气体分离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载体。
在MOFs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创新企业蓝壳洁能展现出强劲实力。自2019年全面参与全球技术竞争以来,该公司与中国石油集团开展深度合作,于2023年建成全球最大规模MOFs浆液法碳捕集工程。该工程在新疆风城油田作业区稳定运行20个月,累计处理油田伴生气3200万立方米,在65℃工业余热利用条件下实现吨CO₂捕集能耗≤1.0GJ的突破性指标,标志着第二代碳捕集技术在中国完成工业化应用。
面对MOFs材料制备成本高昂的行业痛点,蓝壳洁能联合国内顶尖科研团队,通过材料合成技术迭代,于2025年建成百吨级工业合成装置。该装置实现合成效率与环境友好性的双重优化,使材料成本呈数量级下降,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扫清障碍。在气体分离工艺方面,公司首创的MOFs浆液法技术通过压力、能耗与吸附容量的精准调控,形成差异化解决方案:针对10%-40%中低浓度CO₂气体,采用变温解吸工艺使能耗降至0.8-1.0GJ/tCO₂,仅为胺法工艺的50%;对50%-90%中高浓度气体,通过变压+变温联合解吸工艺,将热耗控制在0.05-0.22GJ/tCO₂,远低于传统技术路线。
在风城油田项目运营中,蓝壳洁能技术团队攻克多项工程难题。针对原料气中硫化氢、轻烃等复杂组分,通过优化传质传热效率与选用抗冲击性MOFs材料,确保装置在气量波动、组分变化的严苛工况下保持95%以上的碳捕集率。该项目采用的65℃工业余热解析技术,不仅降低能耗,更构建起“捕集-利用-减排”的闭环体系,为油气行业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工程范式。
技术创新获得资本市场高度认可。2023年,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昆仑股权投资基金(CCI基金)完成对蓝壳洁能的战略投资,加速其技术商业化进程。在同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AMR高峰论坛上,公司总经理赵自营与CCI基金管理人王震,同诺贝尔奖得主奥马尔·M·亚吉教授的合影,见证了中国科技力量在全球低碳技术竞争中的崛起。
基于五年技术积累,蓝壳洁能正构建多元化技术矩阵。在CCUS领域,公司形成覆盖二氧化碳捕集、甲烷分离的工艺包体系,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标准化装备交付,为油气及难脱碳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天然气处理方面,油基MOFs工艺实现乙烷高效分离,支撑国内乙烷供应的国产替代战略。在高附加值气体分离领域,公司打通“实验室-中试-量产”全链条,通过MOFs材料精准设计实现烷烃、烯烃分离,推动石化产业向高端化学品制造转型。
作为油气领域创新型科技企业,蓝壳洁能自主研发的吸收吸附耦合气体分离技术,已形成第二代碳捕集技术体系。该技术通过MOFs材料特性与工艺创新的深度融合,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分离效率,为国内CCUS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这家中国科技企业正以材料创新驱动产业迭代,在解决气候变化的全球命题中书写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