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近期迎来重大变革——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正式要求国内钢铁企业暂停以美元结算方式采购必和必拓铁矿石船货。这一决策迅速引发国际市场高度关注,被视为中国重塑铁矿石贸易规则的关键一步。
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年进口量达12亿吨,占据全球贸易量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必和必拓等矿业巨头凭借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其开采成本仅十余美元/吨,却以百美元级价格向中国出售。2025年数据显示,必和必拓单家企业利润超100亿美元,超过中国所有钢铁企业利润总和。更严峻的是,美元结算机制导致国内钢厂每年因汇率波动损失最高达6.4亿美元,定价机制人为操纵更造成每年约150亿美元额外支出。
此次战略调整背后,中国已构建三大核心优势。在货源多元化方面,非洲几内亚西芒杜铁矿正式投产,预计2026年产能达1.2亿吨,其高品位、低成本特性将改变供应格局。俄罗斯对华铁矿石出口量同比增长22%,其中半数采用人民币结算。秘鲁、喀麦隆等国新矿山将于2025年释放超1000万吨产能,彻底打破澳巴两国垄断80%进口量的历史格局。
定价权争夺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推出的"北铁指数"以青岛、曹妃甸等港口实际成交价为基准,采用人民币计价,构建起自主定价体系。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交易量已达新加坡市场的23倍,形成透明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首钢等企业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动必和必拓等巨头被迫接受人民币计价,标志着买方市场地位的根本转变。
战略储备体系提供坚实保障。中国港口堆积量达1.44亿吨,可满足钢厂1个多月生产需求,国家层面另有1亿吨战略储备。随着电炉炼钢技术普及,行业对高品位矿石依赖度持续下降,有效抵御供应波动风险。反观澳大利亚,其80%铁矿石出口依赖中国市场,若转向印度等新兴市场,需投入数百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经济代价巨大。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显著加速。2023年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占比仅5%,随着新货源涌入和巨头妥协,预计2025年将升至25%,2026年突破40%。矿业企业持有人民币后,可投资中国高科技产品或人民币资产,形成"贸易-投资"良性循环。澳大利亚铁矿石收益预计从2025年的1160亿澳元降至1050亿澳元,迫使其重新审视对华经贸关系,寻求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新领域合作。
这场变革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版图。到2030年,铁矿石在中澳贸易中的占比将从60%降至40%,两国经贸关系转向多元平等。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石油、铜等大宗商品可能跟进采用非美元货币结算,推动构建更公平的国际贸易体系。中国作为最大买方,通过多元化供应、自主定价和储备保障,正在终结美元单极定价时代,开启需求主导的市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