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成为党政机关的重要工作准则。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正式实施,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提供了更严格的制度保障。然而,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会抑制消费,不利于扩大国内需求。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其背后存在一个明显的逻辑误区:将党政机关的公务消费等同于社会消费的主要动力。
实际上,公务消费与社会消费有着本质区别。公务消费的合理控制,不仅不会削弱消费活力,反而能为消费增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公务开支,可以让财政资金更集中地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这些投入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减轻居民在基本需求上的支出压力,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从数据来看,公务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占比一直较低,指望通过增加公务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既不符合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消费动力。
以财政数据为例,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较2019年下降了20%,而同期各级财政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投入增长了25.5%。这一降一升,充分体现了厉行节约带来的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下来的资金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转移到了更能惠及民生、激发居民消费的领域。
中部某县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该县通过严格预算管控,大幅压减办公费、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将节省的资金用于工业转型、城市升级等重大项目。当地财政部门仍在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办公楼,“三公”经费压缩至四五万元,但却投入5亿多元建设高中学校。这种资源分配方式的转变,不仅改善了民生,也为长期消费增长奠定了基础。
公共资金的核心使命是保障民生和推动公共事业发展,而非用于铺张浪费。如果将大量资金投入公务消费,看似短期内增加了消费,但实际上可能挤占居民消费资源,甚至误导市场对真实需求的判断。这种消费模式脱离了大众实际需求,无法真正激活市场活力。
随着厉行节约的推进,消费领域确实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例如,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公务接待费用大幅下降,高档白酒在政务场合的出现频率明显降低。有研究显示,政务消费在白酒市场中的占比从近四成降至不足10%。但这一变化并未导致消费萎缩,反而促使酒企调整策略,推出更多面向大众的中端产品,优化品质和价格结构。同时,“不喝不给我面子”的酒桌文化逐渐淡化,精酿啤酒和小酒馆等新兴业态受到年轻人欢迎,消费基础更加稳固。
餐饮行业的变化同样明显。商务宴请和公务消费减少后,家庭消费成为餐饮市场的主力军。许多餐厅调整经营策略,将原本用于包间的空间改造成卡座,以更好地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餐厅人流量和翻台率显著提升,经营效率大幅提高。
厉行节约并未影响公职人员的正常消费。不必要的公务宴请和应酬减少后,公职人员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参与亲子活动、家庭聚餐或文化休闲、运动健身等私人社交。这些消费既符合个人需求,也为餐饮、旅游、文体等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与提振消费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当公务支出中的浪费被遏制,更多财政资源可以投向民生领域,减轻居民负担;同时,节省的资金可用于减税降费、支持中小企业,帮助企业稳定就业、提高员工收入。居民收入增加、后顾之忧减少,消费意愿和能力自然会提升。
将厉行节约与消费增长对立起来的观点,既忽视了公务消费与居民消费的本质差异,也误判了消费增长的核心动力。只有立足居民需求、遵循市场规律、维护公共利益,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