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主,字节那家估值一亿美金的团队,是不是撞了大运?”最近,不少业内朋友私下向有着二十年财经报道经验的郑重抛出类似疑问。面对这样的好奇,郑重笑着回应:“这世上从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尤其是动辄上亿的估值,背后都是一场精心布局的中长线战役。”
在创投圈的一次茶叙中,一位资深投资人向郑重透露了这支团队的成长轨迹。六年前,当To B服务赛道尚未成为风口时,这支仅五六人的小团队便扎进了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领域。前三年,他们几乎拿不到融资,却坚持每天泡在客户的仓库、收银台前,从调整库存表格到优化支付流程,把看似琐碎的“小活”做到了极致。有人嘲笑他们“只会做边角料”,但正是这六年的深耕,让他们精准捕捉到了中小商家的核心痛点,产品迭代到让客户“一天不用就难受”。
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路径,与郑重长期观察的中长线投资逻辑不谋而合。他发现,市场上总有人热衷追逐直播、AI等短期热点,但最终能留下产品的团队寥寥无几。反观那些专注老年智能设备、地方特产供应链等细分领域的创业者,即便起步缓慢,只要方向精准、执行彻底,终会被行业巨头“看见”。正如郑重投资时从不追涨杀跌,而是筛选基本面扎实、具备长期价值的公司,“等风来”往往比“追风跑”更可靠。
在郑重看来,字节此番对这支团队的估值,本质上是对“六年沉淀”的定价。外人只看到估值数字,却难以想象团队在无人问津时如何通宵修改产品,在同行纷纷转型时如何坚守初心。这些“看不见的坚持”,才是支撑高估值的真正底气。
从业二十年,从纸媒到新媒体,郑重目睹了太多快节奏下的浮躁。他愈发确信:在商业世界中,能持续立足并盈利的,从来不是盲目追逐风口的人,而是那些愿意沉下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长期主义者”。当外界为“天价offer”惊叹时,或许更该思考:在无人喝彩的日子里,他们究竟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