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界还在热议“消费降级”时,一份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淘天集团提供技术支持的《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报告,却用数据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层变革。这份覆盖千万品牌、十亿用户的报告显示,从2023年一季度到2025年二季度,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从59.42稳步攀升至65.21,表明消费者对品牌品质商品的偏好持续增强,“消费升级”正以更隐蔽的方式重塑市场格局。
“两年前,一个普通消费者可能购买排名1000名以外的品牌,现在他更倾向于选择500名以内的品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纪洋在闭门研讨会上指出,数据表明中国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升级趋势,而非外界感知的降级。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是消费者从“低价优先”转向“品质优先”的微观行为转变。天猫平台的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过去半年,头部商家中超过200家实现剔除退款后的GMV双位数增长,500多个千万级新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40%,超1000家百万级新商成交额同比涨幅突破40%。
消费市场的“K型分化”特征愈发明显。CBI报告中的“红蓝海指数”——用户搜索增速与成交增速之差——精准定位了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例如,儿童彩妆、家私皮具护理等赛道,因巨头忽视而成为新品牌的突破口。海龟爸爸的崛起便是典型案例:创始人许余江胜发现儿童使用成人防晒霜易导致皮肤红肿,而欧莱雅等国际品牌以“市场太小”为由拒绝开发专用产品。这一被放弃的缝隙市场,背后是中国2.6亿未成年人群体和超500亿的潜在规模。四年间,海龟爸爸通过7%的高研发投入(远超行业平均4%),在这个赛道实现了10亿GMV,其核心技术更获得《Nature》子刊认可。
新锐品牌的成功,不仅在于捕捉细分需求,更在于构建技术壁垒。溪木源创始人刘世超在“敏感肌”红海中,通过细分干性和油性皮肤需求(出油量差异达2.3倍),将差异化做到极致。6年间,该品牌积累了120多项发明专利,与欧莱雅20多年的积累相当。这种“柔性竞争”模式,让国货品牌从“配方搬运工”进化为技术创新者,甚至开始反向输出技术。
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本质上是创始人能力的进化。天猫事业部快消&运动户外&汽车&天猫奢品总经理激云观察到,当前新锐品牌创始人从“三头在外”(供应链、销售、品牌建设依赖外部)的资源整合者,转变为“亲力亲为”的全能价值创造者。“现在创始人团队要盯产品细节,甚至包装成本,有的为了做市调会翻遍商场垃圾桶。”这种进化在戴可思创始人张晓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工程师出身的创业者,他坚持“做持续健康的生意”,将精力投入产品创新和供应链建设,精细化运营200个SKU在不同渠道的打法。
平台规则的重塑,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进化。激云指出,市场正经历三大“回归”:消费者回归品牌商品,品牌回归核心渠道,品牌回归用户体验。天猫的评估体系也随之转变:从关注“成交”(KPI中的“I”)转向关注“进店人群”(IPV),将公域流量倾斜给具备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品牌。溪木源的实践验证了这一逻辑:其创始人刘世超将“天猫回购榜”视为核心运营指标,“比起热销榜,我更看重回购榜。如果你的回购榜一直特别好,很难做得不好。”
投资人也在寻找超越GMV、PE的传统评估体系。天善资本王佳祺表示,CBI指数中的“主动搜索量”和“复购率”两大核心指标,为量化品牌力提供了可能。当平台和品牌在“心智”战场上达成共识,以天猫为代表的平台正从“流量终点”变为“品牌起点”,筛选并扶持真正有潜力的价值创造者。这场由数据驱动的消费变革,最终留下的将是更具含金量、更值得期待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