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淘宝、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上,代理商随意调整产品价格的现象屡见不鲜,同一品牌商品在不同店铺间的售价差异极大。尽管市场存在合理的价格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但代理商的恶意乱价行为却像一颗“定时炸弹”,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对品牌和渠道造成多重伤害。如何科学应对代理商乱价问题,成为品牌方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代理商乱价行为的危害远不止于价格本身,其负面影响会从渠道生态蔓延至消费决策,最终损害品牌形象。首先,乱价行为会直接冲击渠道生态。当电商平台上的代理商以低价销售产品时,线下门店和合规线上代理的客源会被大量分流。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低价商品,导致终端代理的出货量锐减,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长期下来,终端代理可能因“无利可图”而放弃合作,使品牌的销售网络出现断层,破坏渠道稳定性。
其次,乱价行为会扰乱消费决策,引发恶性竞争。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遵循“同等品质选低价”的原则。即使乱价产品与正价产品品质一致,低价策略也会吸引大量客流,让遵守价格规则的正价代理陷入销售困境。部分正价代理为保住客源,可能被迫跟风降价,形成“低价内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个渠道利润微薄、生存艰难。
最后,乱价行为还会损害品牌信誉,滋生假货风险。严重乱价的商品中,往往混杂着假货或劣质产品。部分代理商为降低成本、维持低价优势,会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货源,如窜货、回收临期产品或采购仿冒品。消费者若因低价购买到这类商品,极易出现质量问题,进而将不满情绪转嫁到品牌本身,对品牌产生负面印象。这种负面口碑一旦扩散,会严重透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损害长期积累的品牌信誉。
要解决代理商乱价问题,品牌方需从根源入手,厘清乱价行为的成因。其一,品牌激励模式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品牌为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将激励政策过度聚焦于短期销量,如以“销量达标率”作为唯一返利标准。这种模式下,代理商会为追求高返利、完成销量考核,不惜通过低价冲量甚至跨区域窜货,忽视品牌长期渠道健康,最终引发全渠道乱价。
其二,产品缺乏差异化也是导致乱价的关键因素。若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无独特功能、技术含量低或包装设计雷同,在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会导致招商难度大、终端销售受阻。当产品无法凭借差异化优势吸引消费者时,代理商会将“低价”作为唯一竞争手段,通过降价抢占客源,进而引发全行业乱价。
其三,代理商准入门槛过低同样不容忽视。电商领域代理商的准入门槛参差不齐,部分品牌为快速扩大代理规模,降低了准入标准,如无需资质审核、低代理费即可加盟。这导致大量缺乏规则意识、以短期逐利为目标的代理商进入渠道,他们无视品牌价格体系,擅自低价销售以快速变现,成为乱价的“主要推手”。
其四,代理商心态浮躁也是乱价行为频发的原因之一。部分代理商存在“跟风”心理,看到同行通过低价实现快速出货,便主观认为“不低价就卖不出去”,或担心“别人低价自己不低价会吃亏”,主动加入乱价行列。还有部分代理商因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被迫低价清货,进一步加剧乱价乱象,形成“你降我也降”的恶性循环。
其五,品牌自身竞争力不足也会导致代理商乱价。若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低、消费者信任度弱、口碑基础差,会导致产品缺乏足够的品牌溢价能力。消费者不愿为“小众品牌”支付高价,产品在市场中难以形成清晰的“价格锚点”。这种情况下,代理商会认为“高价卖不动”,为快速回笼资金,更容易选择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引发乱价。
针对代理商乱价行为,品牌方可从“平台投诉、政企协作、消费引导”三个维度入手,形成多管齐下的治理合力。在平台投诉方面,品牌方可依托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根据代理商的具体违规行为选择对应投诉类型。例如,若代理商未经许可在商品标题、主图或宣传文案中使用品牌商标LOGO,可凭借商标注册证投诉其“商标权侵权”;若代理商销售的乱价产品存在刮码、窜货等疑似售假情况,可提交购买鉴定报告、正品与假货的细节对比图,以“售假”为由发起投诉;若代理商盗用品牌原创的商品详情图、宣传海报、产品视频等美术作品,可凭借著作权登记证投诉其“侵犯版权”。
在政企协作方面,当平台投诉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代理商乱价情节严重时,品牌方可借助司法与行政力量提升维权威慑力。例如,若代理商存在“经营地址与注册信息不符”“产品质量不达标”“虚假宣传”等问题,品牌方可收集相关证据,向代理商所属辖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相关部门会依法开展调查,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对于“刮码销售掩盖货源”“伪造品牌授权书”“实施不正当竞争”等严重乱价行为,品牌方可委托律师向代理商发送律师函,明确告知侵权后果及整改要求;若代理商仍拒不配合,可进一步提起法律诉讼,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在消费引导方面,品牌方可通过引导消费者行为,对乱价店铺形成运营压力,促使其主动整改。例如,组织合规消费者对乱价店铺的库存商品进行适量购买后,依据平台售后规则办理退货,打乱店铺正常的库存管理节奏,增加其运营成本;若消费者购买乱价产品后发现存在质量瑕疵、服务态度差等问题,可引导其依法在平台给出真实差评,客观反映店铺问题,影响其他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通过多个符合平台规则的合规IP、不同账号在乱价店铺下单后按流程合理退货,干扰其正常的订单处理与资金周转,让店铺意识到乱价运营的风险,主动调整价格。
价格波动是市场常态,合理的低价竞争能推动行业进步,但品牌必须警惕超出范畴的恶性乱价。想要从根源减少代理商乱价,品牌需从“优化激励模式(平衡销量与合规)、打造差异化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自身品牌力(构建价格锚点)”三方面发力,才能构建健康的渠道生态,打造受消费者喜爱与尊敬的优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