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124110元,较上年增长3412元,名义增幅2.8%,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同期,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9476元,同比增加1136元,名义增长1.7%,可比口径增幅达4.0%。
统计部门特别说明,可比口径数据已剔除物价波动及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对统计范围的影响。此次普查将更多小微企业纳入劳动工资统计体系,使数据覆盖面更趋完整。统计口径中的"工资"概念包含劳动者实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补贴等货币收入,同时涵盖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保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项目。
从单位性质看,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工资差距显著。非私营单位涵盖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等法人单位。这类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持续高于私营单位,反映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薪酬分配特征。
分地域观察,各省份工资水平呈现明显梯度差异。《中国统计年鉴2025》披露,在31个省份中,上海、北京、西藏等9个省份的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超过12万元。其中沪京两地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其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为高收入岗位创造了大量空间。
私营单位工资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为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这种地域分布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高度契合,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产业升级优势,持续保持薪酬竞争力。
省内对比显示,省会城市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安徽省会合肥的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达122162元,成为全省唯一突破12万元的城市;山西省会太原以113002元居首,是全省唯一超过10万元的设区市。这种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收入落差,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行业薪酬差异同样突出。全国层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连续占据薪酬榜前三。但分省数据呈现多样化特征:金融业在14个省份的非私营单位中位居榜首,信息技术服务业在7个省份领跑,采矿业则凭借资源型产业优势,在8个省份的非私营单位中拔得头筹,另有3个省份将其列为第二高收入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