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权威机构披露的多项数据显示,海外长期资金对中国资产的配置热情持续升温,这一趋势正从短期交易转向长期结构性布局。高盛研究部最新统计显示,8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的净买入规模创去年9月以来新高,毛头寸达到两年峰值;国际金融协会(IIF)报告则指出,当月新兴市场近450亿美元的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资金中,中国占比超八成,债券与股票合计净流入达390亿美元。
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仅体现在数据层面,更通过深度调研和资金加仓转化为实际行动。摩根士丹利9月1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已升至五年最高,未来资金流入或持续扩大。该机构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指出,中国市场的结构性机会正吸引全球资本重新配置。这一观点得到多家机构呼应:汇丰私人银行8月6日明确表示“看好中国股市”,标普国际同月维持中国主权信用“A+”评级且展望稳定,高盛则认为中国股市仍有上涨空间,尤其看好中小盘表现。
实地调研成为外资布局的重要抓手。香港奥恺基金管理集团创始人曾晓松透露,今年其团队通过参与A股公司座谈和现场调研,已完成对8家企业的投资,并计划继续调研10余家上市公司。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反映出外资对中国企业长期价值的认可。资金流向数据进一步印证这一趋势:8月6日至9月3日期间,全球股票基金净流入635.9亿美元,其中中国境内股票基金以65.5亿美元的净流入额在新兴市场中遥遥领先。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称,全球资本正从美股等高估值市场向A股、港股等“估值洼地”转移。中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5G等领域的突破,为外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资流入A股已超100亿美元,且下半年增速可能加快。
支撑外资持续流入的核心因素,是中国经济展现出的多重韧性。富乔鑫资本首席投资官张德懋指出,在全球地缘冲突和供应链扰动背景下,中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内需市场以及灵活的政策调控,使其资产抗波动能力显著优于其他主要市场。政策层面,中国今年以来出台的稳经济、促开放举措,为外资营造了更优质的投资环境。杨德龙预计,四季度财政政策将更积极,货币政策或适度宽松,进一步巩固楼市和股市的稳定发展。
估值优势是吸引外资的另一关键因素。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沪深300指数市盈率约14.31倍,恒生指数约11.97倍,均远低于标普500指数(约30.37倍)和纳斯达克指数(约48.47倍)。这种显著的安全边际和上涨空间,成为外资“抄底”布局的重要诱因。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海外长期资金持续涌入中国,反映了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和市场开放程度的系统性认可。随着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加快、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以及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这一趋势有望向长期化、常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