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预制菜”的舆论风暴,因知名主播罗永浩的直播言论迅速发酵,将餐饮行业的争议推向公众视野。这场风波不仅涉及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经营策略的碰撞,更折射出预制菜行业标准缺失下的集体困惑。
事件起因于罗永浩在直播中对西贝等餐饮品牌的批评。他以“难吃、价贵、分量小”等标签形容部分餐厅,并强调“预制菜进餐馆需透明化”,要求企业明确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直播中,他展示疑似西贝使用预制菜包装的图片,指出去骨黄花鱼柳、儿童餐牛肉酱等产品保质期长达18个月,引发网友对预制菜安全性的质疑。
新辣道创始人、信良记董事长李剑随即在个人视频号直播回应,公开悬赏20万元寻找“未使用任何冷冻原料和添加剂”的连锁餐饮企业。他直言:“罗永浩的观点存在严重偏差,将‘预制菜’与‘不健康’简单挂钩,误导消费者并阻碍行业发展。”李剑强调,现代食品工业的冷冻技术是保障肉类安全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选择品牌可靠的原料,而非纠结“鲜冻”概念。
作为罗永浩的多年合作伙伴,李剑坦言此次“叫板”经过深思熟虑。他指出,罗永浩在直播中未明确“预制菜”定义,仅以“非现买鲜肉即为预制”为标准,导致小餐馆因使用冷冻鸡块、鳕鱼块等被贴上负面标签。李剑认为,这种逻辑陷阱可能迫使企业隐瞒真实工艺,甚至说谎,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对于罗永浩提出的“餐厅公示预制菜”建议,李剑反驳称,这相当于逼迫企业贴上“负面标签”。他举例称,酱油含色素、味精含谷氨酸钠等添加剂是行业常态,若强制标注,大部分菜品将被迫列出化学名词,反而加剧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恐慌。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也表达类似观点。他指出,餐饮行业难以完全避免预制工艺,例如将毛菜预制成净菜、肉类切丝焯水等步骤均属于预加工范畴。他强调:“按照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但罗永浩在直播中回击称,国家尚未出台明确标准,贾国龙的说法“彻头彻尾地撒谎”。
争议背后,是预制菜行业长期面临的定义模糊问题。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连锁餐饮普遍采用预加工方式,冷冻技术是保鲜的重要手段,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仍停留在“不健康”层面。他指出,部分企业使用低劣原料生产预制菜,确实损害了行业声誉,但不应将整个品类一概而论。
转机或将来临。据第一财经消息,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新规将明确预制菜的定义、生产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可能首次要求餐饮门店强制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
罗永浩在9月13日晚微博发文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并表示期待国家法规尽快出台。他写道:“我要忙正事了,已经耽误了一些工作。感谢大家的关心。”这场风波虽暂告段落,但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如何平衡工业化生产与消费者信任,仍是整个餐饮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