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餐饮行业因一场“预制菜”争议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知名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与消费者罗永浩的公开交锋,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预制菜定义的讨论,更暴露出餐饮企业工业化转型过程中与消费者认知的矛盾。
事件的导火索是罗永浩在微博上的一条吐槽。他表示,近期在西贝用餐时发现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偏高,呼吁国家立法要求餐饮企业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条言论迅速引发关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在北京门店召开发布会,公开否认使用预制菜,强调所有菜品均为门店现制,并宣布推出“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甚至邀请消费者参观后厨。
然而,贾国龙的回应并未平息争议。罗永浩在微博上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网友也追加悬赏,将事件推向高潮。贾国龙则强硬表态,称罗永浩的言论对品牌造成严重伤害,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一“硬刚”态度引发危机公关专家詹军豪的担忧,他指出,企业与消费者公开冲突通常会导致公众同情弱者,即使法律上胜诉,品牌声誉的修复成本也可能远高于危机“息事宁人”的支出。
争议的核心在于“预制菜”的定义。贾国龙援引2024年国家六部门发布的文件,称预制菜为“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成品菜肴,加热后即可食用”,并强调西贝的菜品均在门店制作。但消费者并不买账,部分人指出西贝后厨使用透明包装袋加热食材,质疑其“现制”说法。更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报告将西贝列为“预制菜使用率超80%”的头部企业之一,进一步加剧了争议。
随着争议升级,西贝的预制菜专利和零售业务也被曝光。天眼查数据显示,西贝全资子公司北京西贝天然派公司今年获得两项预制菜设备专利,包括食品预制灌装装置和豆腐预制食品包装设备。消费者反馈从西贝天猫店和京东旗舰店购买的袋装预制菜口感与堂食一致,保质期从数天到数月不等。这些信息让西贝的“现制”声明显得有些矛盾。
罗永浩的诉求并非针对西贝或贾国龙个人,而是希望借此事件推动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他预告将在微博、抖音、B站三大平台直播,进一步讨论预制菜问题。新浪微博的投票显示,超80%的网友支持强制标注预制菜。目前,江苏省已立法要求餐饮环节明示预制菜,老乡鸡等品牌也主动公开预制菜比例,但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法规。
此次事件对西贝的影响已初步显现。据凤凰网科技报道,北京多家西贝门店外卖订单骤降,成交金额腰斩,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公关行业自媒体“万能的大叔”分析,西贝的“罗永浩菜单”本是一个化解危机的良策,但被诉讼完全压倒。危机公关的核心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西贝选择“硬刚”大V,可能赢了官司却输了声誉。
西贝的预制菜风波并非孤立事件。近期,爱康国宾起诉十年“老顾客”张晓玲索赔1000万,同样引发公众对企业与消费者冲突的关注。危机公关专家詹军豪指出,企业起诉顾客是极端做法,可能激化矛盾,加剧负面舆论,甚至引发集体谴责,破坏品牌形象。他建议企业优先考虑公共关系大局,以积极态度赢得时间与客户。
西贝的工业化转型之路充满波折。自1988年成立以来,西贝从内蒙古的一家小吃店发展为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连锁品牌,但净利润率仅5%。过去十年,贾国龙投入约10亿元探索快餐和零售业务,均以失败告终。2024年,他意识到主业的重要性,带领西贝回归正餐,并进行品牌升级和重新定位。
2022年,贾国龙公开表态西贝计划在2026年上市,以优化资本结构,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目前,内蒙古西贝餐饮集团注册资本8990万元,贾国龙为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达85%。他还推出大胆的分配改革,将70%的股权分红权让渡给员工,自己保留30%,以激励团队。
此次预制菜风波若处理不当,可能影响西贝2026年的上市计划。罗永浩预告的直播和持续发酵的舆论,让西贝面临更大的品牌修复压力。在餐饮工业化趋势不可逆的背景下,透明与诚信或许是西贝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