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商业圈可谓热闹非凡。社保缴纳新规引发餐饮业震荡,格力面临前后夹击的竞争态势,华为跨界进军空调市场,卫龙凭借魔芋产品半年狂赚35亿,300元就能买到针孔摄像头的黑产乱象,以及A股指数创十年新高的市场动态,一系列商业热点事件吸引了众多目光。
餐饮业正经历一场“合规风暴”。随着社保全面合规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餐饮行业的成本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用工规范本是好事,但对当下竞争白热化的餐饮业而言,却意味着成本陡增。价格战、团购、外卖等因素已让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如今再加上社保投入,餐饮经营者的压力与日俱增。业内人士预测,行业将迎来一轮“合规洗牌”,不规范经营的门店可能被淘汰,市场集中度将提升,行业整体朝着规范化、品牌化迈进。红餐网专栏作者翟彬指出,企业逃避缴纳社保的路已经行不通了。
商业大佬的资产隐匿手段引发关注。以许家印为例,其资产操作方式复杂多样。“代持+股权穿透迷宫”是常见手段之一,2017到2020年,中国恒大累积分红额高达900亿元,大部分流向许氏家族。这些钱通过境外持有项目的公司甚至空壳公司流转,即便找到账户,也因“已经投资出去”而难以追讨,再加上各种“代持”,让资产追查变得极为困难。“艺术品+家族信托”的组合拳也是重要方式,艺术品可通过“公司名义”拍卖,资金注入境外家族信托实现“债务隔离”,惠及子孙。这些手段利用法律差异规避监管,切断直接关联,降低资产可追溯性。
华为跨界空调市场引发行业震动。作为国内研发费用投入巨大的企业,华为在美国“卡脖子”的情况下依然杀出一条血路。尽管此前未涉足空调制造,但华为在相关技术领域已有积累。第三方权威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华为间接蒸发冷却蝉联中国间接蒸发冷却市场份额第一。华为进军空调领域,让其他企业不敢再像当年轻视华为手机一样掉以轻心。
格力则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作为大家电行业的一员,其受地产行业影响明显。近年地产行业开工率回滚到十几年前水准,传导至下游的白电行业,新增市场蛋糕缩小,中高端需求首先承压。线上市场方面,2100元以下的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格力虽坚持“品质洁癖”,拒绝价格战,但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随着消费“降级”,性价比更高的品牌逐渐蚕食市场。从利润率来看,格力虽仍为效率最高,但资本市场不只看基本面。中长期消费水平难“升级”,在空调市场,高端机有美的、海尔竞争,中低端有小米等品牌选择,导致格力营收下降、业绩下滑。而且小米将空调作为智能家居的一部分,主战场在手机和汽车,格力的多元化业务占比却难以支撑大局。
卫龙凭借魔芋爽实现业绩飞跃。2024年,在卫龙美味的营收结构中,蔬菜制品占比首次超过调味面制品,成为业绩贡献最大的板块。2025年上半年,这一占比更是超过60%,其中魔芋爽是核心驱动力。卫龙美味表示,蔬菜矩阵的崛起是对消费者口味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前瞻布局。2014年魔芋爽以口感差异化为基点全国首创,2015年中国魔芋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2021年后,魔芋爽抓住低卡零食的市场需求,销量大增。卫龙在宣传中强调魔芋爽热量低的特点,不过其所谓“热量低”只是与自身历史产品对比的说法。
针孔摄像头黑产乱象丛生。近日,有记者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针孔摄像头卖家。他们借科普黑产之名,将买家引流至后台私信或其他社交媒体进行交易。这些针孔摄像头可被改装成打火机、排插、电子钟等常见物品,价格在300元至2000元左右。卖家不会直接在社交媒体交易,而是在评论区回复有购买意愿的网友,先简单介绍,再引导至QQ或微信进一步交易。有卖家展示的打火机样式针孔摄像头,外观与普通打火机无异,针孔摄像头隐藏在打火机头部,转动可调整拍摄角度,绑定手机后能远程观看4K高清视频,还自带128G内存。
半导体领域也发生激烈竞争。一家中国科技公司北京屹唐股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美国行业巨头应用材料公司发起诉讼,指控其侵犯商业机密。屹唐股份指控应用材料公司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其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核心技术秘密,索赔9999万元。该技术通过高浓度、稳定均匀的等离子体实现晶圆表面处理,是干法去胶设备和蚀刻设备的核心,直接影响芯片制造的良率与性能,在半导体产业链中,蚀刻设备技术壁垒仅次于光刻机,是“卡脖子”关键环节。
华为时隔四年重夺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宝座,背后是其技术创新与市场策略的成功。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华为的回归是其在外部压力下持续创新、优化供应链管理、重构用户生态的必然结果。华为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在芯片设计、影像系统、通信技术等核心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在高端市场,三折叠手机、华为pura 80系列搭载的卫星通信功能、强大AI算力和卓越工艺设计,吸引了大量原本属于苹果iPhone的高端用户,形成对苹果的“替代效应”。
A股市场也备受关注。所谓A股指数创十年新高,实际上只是上证指数创十年新高,因为市场通常用上证指数代表A股指数,而上证指数受银行股等大盘权重股影响较大。相反,受银行股等大盘权重股影响较小的深成指与创业板指数,距离2021年的高位还有25%左右的跌幅。所以,目前A股涨幅并不大,指数所处位置也不是很高,市场投资风险不大,很多个股股价仍处于低位或中低位运行态势,投资者不必因上证指数创新高而过度紧张。
对于A股牛市,也存在不同观点。有人认为股市是经济领先指标,股市上涨居民敢消费,通缩会变通胀,经济会好转,但这种观点逻辑假设多,普通人未必能在牛市中赚钱,企业拿到钱若不用于生产投资,会产生资金空转。目前牛市确定,但究竟是慢牛还是快牛值得分析。快牛和慢牛底层预期逻辑不同,快牛是短期题材炒作杠杆拉满,慢牛是深耕科技和消费逻辑作用于实体经济。回顾历史,2005 - 2007年和2014 - 2015年两轮大牛市,指数短时间内暴涨甚至翻三倍以上,但回撤同样惨烈,2007年牛市结束后最大跌幅达70%,2015年股灾期间几周内跌去50%以上,“千股跌停”“千股停牌”成散户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