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看似普通的农家小炒肉,每月销量突破1000万包;一位从华为离职的高管投身预制菜行业,年销售额迅速突破2000万元。这些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中国预制菜市场正在经历的爆发式增长。
在香港,预制菜的普及程度远超想象。去年9月,一张知名连锁茶餐厅门口堆满预制米饭纸箱的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许多市民这才意识到,连餐厅的白米饭都已不再现场烹制。据业内人士估算,香港每十家餐厅中,至少有六家在使用某种形式的预制食品。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缩影。
内地市场的增长更为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5年将突破6173亿元,2026年更有望达到7490亿元。这一赛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涌入。
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规范。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预制菜定义,规定禁用防腐剂,并强化监管措施。这些举措加速了行业洗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标志着中国预制菜从“无标生长”迈向“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在预制菜行业,成功转型的案例屡见不鲜。毛祖宣的故事便是典型之一。2014年,这位华为巴西业务部负责人年薪已达300万元,但他毅然选择辞职,投身预制菜行业。经过国内外考察,他发现这一领域潜力巨大,于是返乡创业。2023年初,他的“九州厨子”公司在长沙正式落地,凭借爆款料理包农家小炒肉,月销量迅速突破1000万包,公司也被评为“2022年华中最受欢迎预制菜创新品牌”。
对于创业者而言,精准定位和差异化竞争是关键。选择未被充分开发的细分市场,如专注特定地域菜系(粤菜、川菜)或开发针对特定人群的健康预制菜(素食者、健身爱好者),能帮助企业在同质化市场中脱颖而出。小众水产食材的创新便是突破口之一,多家企业通过研发甲鱼、刀鱼和河豚等预制菜,成功打破困局。地域特色菜品如臭鳜鱼、盐焗鸡等,则因文化认同感强,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有力武器。
供应链管理是预制菜企业成功的另一大要素。以源西街道为例,当地利用资源优势,推动预制菜产业从“田间地头”走向“百姓餐桌”。通过“惠到万家”农产品中心项目,采用“点状供地”模式,建设9000平方米的产业发展中心,集成冷链冻库、加工车间等功能。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超9万元。这种一体化产业链模式,正推动产业从“零星散种”迈向“集群发展”。
生产模式的选择同样重要。初创企业通常从小批量定制生产入手,既能控制成本,又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通过消费者反馈调整配方,快速推出新品,还能与消费者建立紧密联系,打造品牌忠诚度。待业务稳定后,再向大规模生产转型,投资自动化设备,提升效率,满足B端客户需求。但大规模生产初期投入高,创业者需在资金和资源间找到平衡。
技术赋能正在改变预制菜的生产方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能显著提高效率,实现库存、成本和销售数据的实时监控。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可精准控制火候、调味和配比,确保产品品质一致。智能管理系统如ERP和WMS,则能实现生产和物流的全流程把控,减少资源浪费。一些企业甚至引进高端技术,如万世集团斥资300多万港币从日本引进细胞冷冻技术,以零下50度的极低温保存食材,最大程度保持新鲜度和营养成分。
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是扩大市场的关键。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天猫,是提升品牌曝光度的重要渠道。通过精心设计的产品页面和用户评价体系,能吸引消费者并促进转化。社交媒体营销则通过内容创作、网红带货、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产品如何方便生活。与餐饮企业和外卖平台合作,将预制菜作为备选菜单,能快速扩大销售网络,提升品牌知名度。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预制菜行业仍面临两大挑战:食品安全和口味复原。尽管国标已禁用防腐剂,但消费者对“食材不新鲜”“添加剂过多”等问题仍持谨慎态度。重建信任需要企业长期努力。口味复原则是另一大难题,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要求已从“方便快捷”转向“好吃、健康、新鲜”。企业需洞察消费者需求,打造适配不同场景的爆品。台商白金梁的“蒸燴煮”公司便是典型,其厨房生产线一天可提供餐食一百多万份,品种多达两千余款,已成为行业领头羊。
从区域分布来看,预制菜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其中山东省企业数量达2959家,居全国首位。目前,青岛、成渝、厦漳泉、广州、武汉、郑州六大都市圈已形成预制菜产业基地,凭借完善的食品工业基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发达的冷链物流体系,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生态。对于创业者而言,选择这些产业集群地区创业,能享受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支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
预制菜行业的崛起,为创业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精准的市场定位到创新的生产和销售策略,成功并非简单复制行业经验,而是需要在每个环节中找到独特突破点。香港一家潮州面档的转型便是例证,老板保留了最拿手的潮州面条现做,占营业额的三成,其余七成菜品全部改用预制菜。原本需要多名厨师和帮工,现在只需两个厨房工人加两个服务员,每月人工成本从二十多万降到七八万,在月营业额三十多万的情况下,面档总算能够维持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