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工厂),探访这家扎根中国38年的跨国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重塑传统制造业。
作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工业控制器生产中心,上海普陀工厂自1995年落户上海市普陀区以来,已发展为覆盖交流接触器、断路器、热过载继电器等核心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电力电网、能源基础设施、冶金工矿及房地产等领域,服务网络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家拥有30年历史的“老厂”正通过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焕发新生。在数字化改造中,工厂实现了人均生产效率提升82%、订单交付周期缩短67%的突破,新产品上市时间从4-5年压缩至最短6个月。凭借这些创新成果,工厂先后荣获世界经济论坛端到端“灯塔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上海市智能工厂”及“上海市质量金奖”等称号。
“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四大研发基地之一和重要供应链枢纽。”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冒飞飞介绍,企业在中国构建了研、产、供、销、服一体化的敏捷生态体系。其中国研发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从国产化到全球原创的技术跃迁,如今与法国、美国、印度并列成为集团四大研发中心,拥有2200余名工程师和超3000项专利。
目前,施耐德电气在华布局30家工厂和物流中心,包括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2家“灯塔工厂”,并构建了由1600多家核心供应商组成的绿色供应链。本土化采购率超90%的供应链体系,既保障了全球资源的无缝衔接,又强化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服务能力。
冒飞飞特别提到,中国研发中心已进入向全球输出人才、产品和技术的阶段。以上海张江研发基地为例,这里汇聚了大量创新型人才,支撑着从工业控制器到智能家居等全场景技术的突破。同时,长三角地区密集的供应链布局使原材料可实现每日多次配送,极大提升了生产灵活性。
政策支持为企业创新提供了重要助力。冒飞飞透露,今年上海普陀工厂与上海市经信委合作推进智能制造升级,背后是多项产业政策的协同扶持。“这种政企协同的模式,让我们在数字化转型中走得更稳、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