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25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上,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已突破514万人,标志着这座城市正式迈入"超五百万老龄社会"。这一数字不仅凸显了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更折射出老龄化进程中的多重特征:老年群体规模持续扩张、高龄化趋势加速推进、区域间老龄化差异显著、家庭养老负担逐步加重。
论坛现场同步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银发经济消费需求调查报告》及《老龄产业发展报告》三份重磅文件,系统勾勒出首都老龄产业的立体图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基础日益雄厚、科技创新优势突出,成为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引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正从"基本保障"向"品质提升"跃迁,500万老年人的消费潜力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催生出从养老服务到适老化产品的全新增长点。
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楫宝在解读老年消费特征时指出,首都老年人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消费偏好"。得益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密集的高等教育资源,新退休群体普遍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对书法、摄影、外语等兴趣教育的需求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既反映了知识型老年群体的特质,也推动着老年教育市场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在科技赋能养老的探索中,北京再次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陈建领透露,当前养老科技领域已形成明显竞争优势,智能家居、健康监测、适老辅具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针对科技产品落地难的痛点,即将于10月举办的北京老博会将推出"沉浸式体验+明码标价"的创新模式,参考南方市场经验,要求所有参展产品标注清晰价格。这一举措旨在消除价格信息壁垒,让老年人直观感知科技产品的价值,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百姓家。
据组委会介绍,本届老博会特别设置了智能家居体验区,老年人可现场测试语音控制家电、跌倒自动报警等系统;助听设备专区则提供免费听力检测和产品试用服务。陈建领表示,虽然部分高端产品价格仍处高位,但透明定价机制有助于建立市场信任,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这种"先体验后购买"的模式,或将破解养老科技产品"叫好不叫座"的行业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