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多地居民家中惊现体型硕大的“会飞蟑螂”,这种以往仅在南方常见的昆虫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郑州市民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家中突然出现个头堪比手指的“大块头”蟑螂,甚至有人凌晨起夜时被吓得不敢入睡,直呼“让猛男落泪”。
经昆虫学家鉴定,这些不速之客很可能是美洲大蠊,俗称“南方蟑螂”。其体长可达3-4厘米,是河南室内常见德国小蠊的数倍,且具备短距离飞行能力。专家指出,这种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昆虫,此次现身中原,与发达的物流网络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博物》杂志分析,现代快递运输成为美洲大蠊“北上”的主要通道。其卵鞘形似干瘪豆荚,生命力顽强,极易附着在快递纸箱或货运物品上,通过省际物流悄然“北迁”。河南省疾控中心专家证实,近年来,该类蟑螂常藏匿于货物包装箱缝隙中,随物流进入北方。
事实上,这并非美洲大蠊首次现身河南。资料显示,早在1991年,省内就已记录其踪迹。当时,蟑螂品种主要包括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过去,美洲大蠊多见于北方小区的垃圾堆、下水管道等室外环境,如今却频繁进入居民家中,与物流发展和气候变暖息息相关。
尽管美洲大蠊不携带致命病原体,但其体表携带的细菌可能引发肠道疾病。蟑螂携带着40多种病原体,是许多传染病的祸首。它们穿梭于下水道、垃圾堆后,再爬上厨房台面,极易传播病菌。其粪便、蜕皮中的致敏蛋白还可能诱发过敏甚至哮喘,对食品安全与健康构成隐患。
郑州市爱卫办建议,发现此类蟑螂时应避免直接接触,可采用硼酸粉、胶饵等环保方式灭杀。专家特别提醒,如果在家中发现蟑螂,“最好是拿开水烫,但是蟑螂爱钻缝、移动速度快,平常一定要注意环境卫生”。
另一方面,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灭蟑,选择合适的蟑螂药,放置在蟑螂经常出没的地方,如厨房、卫生间等。还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的方法,如使用蟑螂屋、粘蟑板等。
有趣的是,这些令人厌恶的蟑螂,在科研和工业领域却具有独特价值。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是传统中药材,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还被用于制作促进伤口愈合的药液。在四川凉山,有一座全球最大的蟑螂工厂,养殖了60亿只美洲大蠊,用于生产康复新液。这种药能加速伤口愈合,对缓解胃出血、烫伤、口腔溃疡等都有很好疗效。
在山东济南章丘,也有一座蟑螂工厂,养殖的美洲大蠊每天能吃掉自己体重5%的餐厨垃圾。目前,工厂约有10亿只蟑螂,每天能消化章丘50吨的餐厨垃圾,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专家指出,美洲大蠊北上河南的现象,是人类活动改变生物分布的典型案例。类似的情况在国内外并不罕见,如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导致动植物迁徙,我国大运河的开凿也实现了不少物种的跨区域活动。虽然美洲大蠊目前尚未在河南形成稳定种群,但公众仍需提高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