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中大地到岭南沃土,又从珠三角回到云贵高原,贵州青年何显平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跨越山海的创业传奇。这位材料学硕士生,在佛山制造业的淬炼中积累了技术与管理经验,最终带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基因,回到家乡贵州六盘水,在铝产业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何显平(左二)在车间与技术团队研讨工艺参数
2018年,当何显平第一次踏入水城经济开发区时,就被这里的产业生态所吸引。双元铝业电解铝项目提供的原料保障,"千企改造"工程带来的设备升级契机,以及粤黔协作机制搭建的跨区域合作平台,让他看到了铝产业全链条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位曾在广东担任材料研发工程师的创业者,决定将珠三角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与贵州的资源禀赋深度融合。
在莹月帆集团的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与贵州本土铝水原料形成完美闭环。企业采用的"铝水不出园"模式,使原材料从电解槽到加工线的运输距离缩短至3公里,能耗降低15%,生产成本下降12%。这种产业协同效应,让企业营收在7年间实现从1400万元到28.8亿元的指数级增长,更带动周边形成30余家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
"广东的市场敏感度与贵州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何显平指着实时更新的生产数据屏介绍,企业引入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使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6%,而六盘水每度0.43元的工业电价,较广东地区降低35%,这种成本优势让新能源铝基材料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何显平(左一)在实验室指导新材料研发
正在建设的年产20万吨铝合金扁锭项目,将采用全球领先的半连续铸造技术,产品精度达到±0.1mm。配套的10万吨新能源铝基材料生产线,则聚焦动力电池外壳、5G基站散热片等高端领域,项目达产后可新增就业岗位800个,年产值突破40亿元。
作为粤黔协作"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标杆企业,莹月帆集团的创新实践正在改变传统铝产业的生态格局。何显平透露,企业正在构建"电解铝-铝合金-精深加工-废料回收"的闭环体系,计划三年内将铝水就地转化率提升至85%,单位产值能耗下降20%。
这位穿梭于珠江与北盘江之间的企业家,向广东同行发出邀请:"六盘水不仅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更形成了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期待更多企业加入,共同打造西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铝产业基地。"在他看来,东西部协作的本质是要素的优化重组,当广东的技术标准遇上贵州的成本优势,必将催生新的产业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