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政策驱动的快递价格调整风暴正在电商行业掀起涟漪。广东某发饰网店负责人王一峰在深夜收到合作快递的调价通知:次日起运费将从每单1.25元涨至1.7元。对于单件利润仅0.8元左右的店铺而言,这0.45元的涨幅意味着全年利润可能蒸发近半。类似困境正席卷全国数百万中小商家,折射出快递行业价格治理引发的连锁反应。
这场调价潮的导火索源于7月29日国家邮政局召开的行业座谈会。会议明确要求整治"以价换量"的恶性竞争,随后浙江、广东两省率先实施价格管控:义乌将最低单价从1.1元提升至1.2元,广东则统一上调0.4元并严禁低于成本揽收。政策落地次日,中通、圆通等头部企业集体执行新价,终结了持续十年的价格战。
回顾行业演变史,2014年"全国通票"模式曾以5元/单开启价格战序幕,2016年运费跌破2元关口。2020年极兔入局后,义乌甚至出现0.8元发全国的极端低价。这种"自杀式"竞争催生出9.9元包邮的商业模式,却导致快递企业陷入收入持续下滑的困境——今年7月,申通、圆通、韵达单票收入同比降幅分别达1.5%、7.2%和3.5%,顺丰降幅更高达14%。
对日均发货200单的中小商家而言,运费波动直接关乎生存。王一峰的账本显示:进价0.5元的头绳,叠加1.25元运费和0.15元包装费后,成本达1.9元,售价2.98元,利润不足1元。若运费涨至1.7元,单件利润将锐减45%。更严峻的是,市场主流报价均集中在1.6-1.7元区间,议价空间几乎为零。
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冲击在低价走量型商家中尤为显著。"当单件利润仅1元左右时,几分钱的成本上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百联咨询创始人表示,缺乏规模优势的小卖家面临三难选择:提价、牺牲利润或退出市场。相比之下,通过原创设计将产品单价提升至50-100元的商家,受运费波动影响明显较小。
尽管政策意图明确,但执行效果存疑。在义乌这个全国快递价格"洼地",大量深圳、杭州商家在此设仓,每年节省运费数百万元。部分大商家甚至在县城自建快递网点,进一步压缩成本。"除非建立全国统一的价格底线并严格执行,否则商家完全可以通过转移发货地规避涨价。"经营电商13年的孟奇透露。
快递行业专家认为,单纯涨价难以根治行业痼疾。由于多数企业采用加盟模式,价格弹性极大,全国统一调价难度极高。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差异化竞争:部分企业开始切入电商平台运营,有的拓展国际业务,还有的深耕冷链、大件物流等高门槛领域。"当服务同质化时,价格战不可避免,只有创造新价值点才能跳出红海。"某物流研究院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