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控股最新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0.92亿元,同比下降2.7%,但归母净利润却逆势增长20.5%至22.71亿元。这种"营收下滑、利润增长"的悖论现象,折射出中国快消品行业在消费升级与市场分化背景下的深层变革。作为行业龙头,康师傅正经历着传统业务萎缩与新兴市场崛起的双重考验。
方便面业务作为康师傅的核心板块,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2.5%至134.65亿元,连续第三年呈现负增长态势。其中,高价袋面销售额骤降7.2%至50.92亿元,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主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价袋面和干脆面等平价产品分别实现8.0%和14.5%的增长。这种结构性分化反映出消费市场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高价方便面的市场接受度持续走低。
外卖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对方便面市场形成直接冲击。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已达1.1万亿元,2018-2022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用户规模突破5.2亿人。与此同时,预制菜、自热火锅、螺蛳粉等新型方便食品迅速崛起,不断蚕食传统方便面的"应急刚需"场景。世界方便面协会统计表明,中国方便面消费量已从2020年巅峰期的472.3亿份降至2023年的431.2亿份,消费习惯的结构性变化迫使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压力。
饮品业务同样遭遇增长困境,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2.6%至263.59亿元,创下近五年首次负增长纪录。作为核心品类的茶饮料下滑6.3%至106.7亿元,包装水和果汁分别下滑6.0%和13.0%,仅有碳酸饮料及其他品类增长6.3%。这种全面下滑的态势,暴露出康师傅在产品创新和渠道布局上的双重短板。
无糖茶市场的竞争格局尤为严峻。当前该领域已被农夫山泉和三得利占据超80%的份额,其中农夫山泉旗下东方树叶连续四个季度市场份额环比增长,2024年Q2至2025年Q1平均市占率突破70%大关。反观康师傅,2020年才入局无糖茶市场,目前占比仅有中单位数。尽管推出"茉莉龙井""鲜绿茶"等新品,但未能形成持续爆款效应。研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因素,数据显示其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低于2%,远低于统一(3.5%)和农夫山泉(4.1%)的水平。
提价策略成为康师傅改善利润的"双刃剑"。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明确表示,1L装冰红茶价格将从4元上调至4.5元,500ml装冰红茶也将从3元逐步涨至3.5元。这种策略虽然使毛利率提升数个百分点,但也导致销量承压。2025年上半年,500ml装冰红茶销量持平,但1L装出现明显衰退。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直言:"既然都花3.5元了,不如加5毛买蜜雪冰城的柠檬水",反映出提价策略面临的市场阻力。
渠道变革对业绩的影响同样显著。截至2025年6月底,康师傅经销商数量较2024年末减少3,409家至63,806家,直营零售商减少1,499家至219,124家。这种主动优化低效终端的策略,虽然有助于提升渠道效率,但也导致市场覆盖面收缩。在新兴渠道方面,康师傅正加强与"零食很忙""赵一鸣"等量贩零食店的合作,会员店限定款"潮卤牛三宝牛肉面"首月销售额即突破千万元,显示出新渠道的潜力。
现制茶饮的跨界竞争给康师傅带来额外压力。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茶饮品牌,通过外卖渠道拓展市场,其产品价格与康师傅部分茶饮产品相近,且口味丰富、注重现制体验,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研究报告指出,内地外卖战推动中低价位手摇茶饮销售,对定位相近的康师傅即饮饮品造成冲击。这种跨品类的替代性竞争,使得康师傅在即饮茶市场的传统优势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多重挑战,康师傅的转型路径逐渐清晰。在产品创新方面,公司需要集中资源打造具有差异化的无糖茶产品系列,而非目前的"广撒网式创新"。同时,高价袋面业务可通过真实肉块、特色汤底等工艺升级重塑经典产品形象,非油炸系列"鲜Q面"的迭代速度也有待加快。渠道层面,加强便利店、精品超市等高端渠道渗透,在下沉市场通过专供产品巩固地位,成为突破方向。
品牌年轻化转型同样迫在眉睫。作为90年代成长起来的国民品牌,康师傅在年轻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渐显老化。公司需要借鉴新消费品牌的营销方式,通过社交媒体互动、跨界联名、KOL种草等手段提升品牌影响力。价格策略上,差异化定价、产品分层、捆绑促销等组合拳,或能在价格与销量间找到更佳平衡点。这些战略调整若能有效落地,康师傅仍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获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