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煤炭行业经历了显著的业绩下滑。据统计,25家主要煤炭企业的归母净利润总和为554.7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808.11亿元相比,减少了近250亿元。与2023年中期的1057.54亿元相比,更是减少了近500亿元,利润规模几乎减半。
分析师任慧云指出,煤炭价格的整体下行是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上半年,动力煤在各主流市场的均价跌幅普遍超过20%,这使得多家煤炭企业的业绩出现了明显的同比下滑。
在头部煤炭企业中,业绩同样承压。四家领军企业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合计为446.3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574.16亿元以及前年同期的669.03亿元相比,均有所减少。这四家企业中,仅有中国神华一家的净利润维持在百亿元以上,其余企业的盈利规模均有所缩减。
具体来看,中国神华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81.09亿元,同比下降18.34%,归母净利润为246.41亿元,同比下降12.03%。中煤能源、陕西煤业和兖矿能源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它们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企业普遍将营收下滑归因于煤炭价格的下降。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原煤产量在上半年达到了24亿吨,同比增加5.4%,而煤炭进口量则为2.22亿吨,同比下降11.1%。国内煤炭市场的供需关系显得较为宽松。一方面,国内煤炭产量保持高位,港口煤炭库存量创历史新高,进口煤数量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下游需求表现不景气,电厂以消耗库存为主,新增采购需求有限。
需求疲软直接导致了煤炭价格的下跌。受新能源挤压火电空间以及下游钢铁、建材等行业整体需求不足的影响,煤炭价格震荡下行,动力煤现货价格降幅较大,甚至出现了长协、现货价格倒挂的现象。
煤价下行的影响直接反映在了企业的盈利上。去年中报中利润超过10亿元的煤炭企业有15家,而在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锐减至8家。多家企业从“10亿阵营”中出局,净利润跌幅惨重。同时,亏损企业的数量也翻倍增长,煤炭指数覆盖的25家企业中,亏损企业由去年的1家增加至5家。
尽管整体业绩不佳,但业内对煤价后续走势仍有积极预判。分析师认为,随着“反内卷”政策的持续推进和煤矿生产情况核查等工作的开展,供应端整体将有边际收缩。同时,随着季节性因素的到来,需求端也将展现出一定的韧性。煤炭供过于求的矛盾有望得到缓和,国内煤价继续下行的压力也将得到缓解。
多家煤炭企业在中报中也释放了对下半年市场的乐观预期。它们认为,随着政策的推动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国内用煤需求将有所改善,煤炭市场供需关系有望逐步向平衡偏宽松方向发展。尽管主要煤企的利润仍有同比下滑的压力,但下行幅度预计将有明显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