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证监会实施“阶段性收紧IPO与再融资节奏”的827新政以来,至今已满两周年。当前,A股IPO市场正逐渐展现出复苏的迹象,然而,重返往昔那种高强度的快节奏状态似乎已不太可能。
数据显示,IPO上市企业数量有所增加。截至今年8月31日,已有67家企业成功上市,同比增加了8家,募资总额达到656.13亿元,同比增长55.23%。这一增长趋势反映出市场对IPO活动的需求正在回暖。
与此同时,受理企业的数量也显著增多。年内新增受理企业达到180家,与去年同期的32家相比,增加了148家,增幅高达462.5%。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的受理量均呈现大幅增长,其中北交所的受理量增幅尤为显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审与终止审查的企业数量却持续下降。目前,各板块在审企业共289家,同比减少36家;终审企业90家,同比减少277家,降幅高达75.5%。这表明市场仍处于“消化存量、控制节奏”的阶段。
尽管整体节奏有所放缓,但新股的收益却十分显著。截至8月27日,年内无新股在IPO上市首日出现破发情况,首日收益率高达169.7%,同比增长56%,是2023年同期收益率的4.6倍。这一数据无疑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从各大交易所的数据来看,上交所主板、科创板,深交所主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均有企业成功上市。其中,华泰联合与国泰海通在保荐IPO上市数量方面表现突出,均有7家企业上市。中信建投与中信证券则并列第二,各有6家企业上市。
在保荐收入方面,12家券商的IPO上市保荐收入超过亿元。华泰联合、中信建投、国泰海通和中信证券的收入均超过3亿元,显示出这些券商在IPO保荐业务中的强大实力。
新增受理企业的保荐情况也呈现出一定的集中趋势。国泰海通证券以27家保荐数量位居行业第一,领先第二名中信证券4家。头部券商在保荐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前三名机构合计保荐的企业数量占总量的35.16%。
然而,中小券商的生存压力却日益增大。超过三分之二的机构保荐数量不足3家,市场竞争激烈,资源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
在审企业的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一些券商的在审企业数量仍然较多。国泰海通保荐的在审企业数量最多,为42家。然而,在预计募资金额方面,中信证券却以850.98亿元远超国泰海通的418.72亿元。
终审方面,今年以来,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均有企业终止审查。随着IPO审核节奏的逐步回暖,预计未来两大交易所或有望放宽对受理企业的审核尺度。
尽管IPO市场正在逐渐复苏,但多数市场人士认为,快节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市场的回暖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而IPO节奏的调整也需要与市场状况相匹配。未来,IPO市场或将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优先向国家重点扶持领域的优质公司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