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险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车险历来是各大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而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新能源车险作为新兴业务领域,正逐渐成为财险公司的重要增长点。随着2025年上半年财报的陆续发布,新能源车险的业绩情况也逐渐明朗。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新能源车企的国际化进程,也为新能源车险的出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多保险公司纷纷瞄准这一机遇,试图在全球新能源车险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回顾过去,新能源车险领域曾长期笼罩在亏损的阴影之下。高赔付率、高出险率等问题让不少保险公司望而却步。然而,今年上半年,市场迎来了转机。多家头部险企在财报中宣布,新能源车险业务已经实现盈利。
太保产险是其中的佼佼者。上半年,太保产险的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达到105.96亿元,占车险保费比例显著提升至19.8%。服务车辆数超过536万辆,且在家用车领域已经实现盈利。太保产险副总裁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新能源车险的经营情况良好,已经进入盈利空间。
平安产险同样在新能源车险业务上取得了突破。上半年,平安产险的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达到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市场份额高达27.6%。平安产险不仅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了巨额的风险保障,还实现了当期业务的承保盈利。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部分险企新能源车险扭亏为盈的关键在于政策支持、险企与产业链的协同降本以及保费规模的扩大。随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的成熟和配件供应的优化,维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提升了险企的盈利能力。
尽管头部险企在新能源车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盈利表现,但从整体行业来看,新能源车险仍处于承保亏损阶段。特别是网约车等运营车辆领域,由于出险率和赔付强度远高于自用车,成为亏损的重灾区。为此,行业正在积极探索改善路径。
今年年初,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数据共享、维修标准、费率厘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车险行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政策的推动下,头部险企已经开始积极布局新能源车险业务出海。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不断扩张,与之配套的保险服务也需同步跟进。人保财险、太保产险等险企已经在中国香港、泰国等地实现了新能源车险业务的落地,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然而,新能源车险出海并非易事。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在理赔配件体系、法规环境和风险特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险企需要建立全球化的配件供应网络,与当地维修企业合作,确保理赔服务的高效和质量。同时,由于缺乏当地市场的历史数据,合理定价及核保也成为一大挑战。险企需要基于当地数据建立定价模型,为长期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在再保险领域,前海再保险等公司已开始为泰国等海外客户提供综合电动汽车再保险解决方案,并帮助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服务公司向海外市场推广技术服务。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新能源车险的国际化进程,还促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