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的浪潮中,一段名为“清华博士的短剧冒险日常”的视频迅速走红,引发热议。视频主角,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袁小格(艺名),以黑眼圈的形象自嘲道:“每日拍摄20小时,仅睡3小时,但开机那一刻,精神焕发如新生。”这位省级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暑假期间华丽变身为短剧《星城棋缘》的女主角,穿梭于长沙各大地标,以围棋文化推广者的身份亮相。
袁小格的跨界之举,将科研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巧妙融合。在实验室,她致力于文物3D建模复原算法,用数字技术让古老青铜器焕发新生;而在短剧片场,她则化身为湖南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用演技诠释“修旧如旧”的匠心精神。这种本色出演,让学术训练与艺术表达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在拍摄现场,袁小格展现了科研背景赋予的独特优势。她利用博士阶段培养的文本解析能力,迅速把握剧本精髓,剧本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见证了她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这种学术思维在表演领域的迁移,让她在拍摄围棋对弈戏时,仅凭微妙的表情变化就精准传达了角色的心理转变,赢得了导演的连连称赞。
实验室的慢工出细活与片场的高强度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科研往往需要数年的积累,而短剧则要求五日内完成50集素材的拍摄。面对这种挑战,袁小格将科研中的甘特图方法应用于拍摄计划,利用碎片时间记忆台词,甚至在化妆间隙也不忘练习围棋手势,展现了惊人的时间管理能力。
面对“浪费学历”的质疑,袁小格以实际行动回应。她手持实验室工牌与演员合同表示:“学历不是束缚,而是选择的自由。”她诠释了“斜杠青年”的真正内涵——不是简单的兼职叠加,而是通过多元身份实现价值的互补与提升。在实验室遭遇技术瓶颈时,正是短剧拍摄中积累的场景化思维为她带来了突破灵感。
袁小格对短剧的文化使命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星城棋缘》中,她坚持在长沙的文化地标取景,将围棋对弈与城市景观完美融合。为了准确呈现文物修复的细节,她甚至自带实验室的3D打印模型作为道具。这种文化自觉源于科研工作者的职业惯性,她正筹备的“科技+非遗”短剧项目,计划用XR技术还原消失的唐代棋谱,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袁小格的跨界实验不仅引发了代际认知的碰撞,也加速了代际和解的进程。老一辈学者担忧学术精英沦为娱乐符号,而Z世代网友则对此表示赞赏。袁小格用数据说话:其短剧的观众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高达68%,其中42%的观众因短剧对围棋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积极的反馈进一步坚定了她通过短剧传播文化的决心。
袁小格的实验室抽屉里,科研证书与演员聘书并排摆放,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并置,更是当代职业观深刻变革的象征。她笑称自己处于“量子叠加态”,在科研与演艺之间自由切换。这种状态正成为新常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跨界,用多元实践重构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