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学关于校园外卖配送的新规引发了广泛争议。该校宣布,经过筛选,山东烟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校生活”平台成为北碚校区唯一的外卖综合服务商,此举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特别是“西南大学外卖指定平台被指垄断”的话题,更是登上了热搜。
学生们对此反应强烈,纷纷表达不满。他们指出,“校生活”平台上的餐馆数量有限,且不少商家没有实体店,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新的配送模式导致送餐时间延长,热乎的饭菜常常变凉送达。虽然目前尚未收取配送费,但学生们担心未来成本压力下,费用会转嫁到自己身上。尤其是当该公司曾因违规被罚款的消息传出后,学生们对招标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产生了严重质疑,担心存在利益输送。
面对学生的质疑,西南大学解释称,此举是为了解决校园外卖乱放、错拿、丢失以及配送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学校强调,原有点餐方式、优惠权益和支付金额均不会受到影响。然而,这一声明并未平息学生的不满。学生们对遴选过程的标准和细节表示关切,认为学校应该提供更多信息以消除疑虑。同时,他们也对成本承担和权责划分等问题提出了质疑。
实际上,学校引入统一配送服务的初衷是为了规范管理,改善校园外卖乱象。外卖车辆在校园内横冲直撞、扰乱交通秩序,外卖垃圾遍地、破坏校园环境等问题确实存在。然而,学校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忽视了学生的切实需求和利益,导致良好的初衷在执行过程中引发了争议。
西南大学在情况说明中提到,从6家企业中按程序选定了“校生活”平台。然而,对于遴选的具体标准和过程,学校并未给出详细说明,这让学生们对决策的公正性产生了更多疑问。学生们还担心第三方公司运营产生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自己和商家身上。在新的配送模式下,外卖丢失、损坏后的责任认定也变得复杂,容易出现各方推诿责任的情况。
此次西南大学外卖指定平台风波并非孤例。在其他领域,类似因垄断引发的争议也屡见不鲜。例如,一些小区物业与特定宽带运营商合作,限制业主选择其他网络服务;快递柜运营企业通过垄断区域资源提高收费标准等。这些现象背后往往存在利益输送的影子,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垄断地位,进而谋取私利。
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保障决策的公开、公平、公正。西南大学此次事件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相关问题,重新审视管理方案,平衡好校园秩序管理与学生权益保障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警示,在制定涉及学生利益的决策时,应广泛征求意见,谨慎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