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镇域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江苏、浙江和广东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6个建制镇的GDP超过了千亿大关,它们分别是广东的狮山镇、北滘镇、长安镇,江苏的玉山镇、杨舍镇,以及位于中西部的贵州茅台镇。广东凭借拥有3个千亿镇的数量,在这一领域独占鳌头。
与此同时,2025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榜单也同步公布。江苏以122个上榜镇的数量位居榜首,浙江紧随其后,有86个镇入选,广东则以81个上榜镇排在第三位。这三个省份的上榜镇数量总和占据了整个500强榜单的57.8%,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镇域发展活力。
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经济强镇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这些地区不仅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还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经济发育成熟。例如,广东的强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依托大湾区的制造业根基,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而江苏的强镇则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在产业协同中实现了快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经济强镇表现出色,但全国范围内镇域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由于地理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镇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陷入资源获取不畅的困境。以河南为例,虽然该省有18个镇入围全国500强,但这些强镇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和豫北地区,与河南“北强南弱”的经济发展格局相吻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路径。以广东为例,该省自2022年起实施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旨在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工程不仅鼓励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专业镇联动发展,还提出了分类发展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休闲旅游、历史文化、绿色低碳等类型的特色镇,以推动镇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专家指出,我国拥有众多的建制镇,但不可能每个镇都能形成一套小而全的镇域经济体系。因此,有潜力的镇域需要在专精特新上找准发力点,在产业链上的某个细分领域做透做深,成为“单打冠军”。这样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助于提升镇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