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帷幕缓缓拉开,北京天使儿童医院迎来了就诊的小高峰。据门诊统计,近期因厌学情绪、注意力分散、矮小症、抽动症以及语言发展滞后等问题前来就诊的儿童数量,相比平时激增了40%以上。医生指出,这一现象与开学后学业负担加重、作息调整以及心理适应难题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亟需家长与学校携手关注。
厌学情绪背后的心理重压不容忽视。8岁的小宇(化名)因频繁腹痛、呕吐就医,经全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在胡学平主任的耐心询问下,小宇吐露心声:“一到学校就害怕。”原来,他因假期作业未完成而担忧老师的责备,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医生诊断其为“心因性躯体化反应”,并建议家长减轻对孩子的压力,逐步引导其重建学习信心。
注意力缺陷问题同样困扰着不少学生。二年级的萱萱(化名)被老师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经过专业评估,萱萱被发现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倾向。南继发主任指出,这类孩子并非故意调皮捣蛋,而是大脑执行功能发育相对滞后。他建议通过行为训练和家庭干预等方式,帮助孩子改善这一状况。
语言发育迟缓也是家长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5岁的米米(化名)因语言表达困难就诊。家长反映,米米平时只能用简单词汇交流,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常因无法理解指令而被孤立。经评估,米米被确诊为语言发育迟缓。王玲主任强调,3-6岁是语言干预的关键期,她建议结合语言训练和家庭互动游戏进行干预,并排查听力及神经发育问题。
矮小症同样需要早发现、早干预。10岁的乐乐(化名)身高仅128厘米,远低于同龄儿童的标准。经过骨龄检测,发现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张晓亮主任指出,4-12岁是身高干预的黄金时期,家长若发现孩子长期身高增长缓慢,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抽动症也在开学后呈现出加重的趋势。7岁的康康(化名)近两周频繁眨眼、清嗓,家长一度以为这只是孩子的坏习惯。然而,经医生诊断,康康的抽动症状与开学后的作业压力密切相关。王东记主任解释称,抽动症与神经发育和情绪紧张有关,家长应避免指责孩子,而应通过心理疏导和规律作息来缓解症状。
专家提醒,开学后儿童容易出现身心“适应不良”,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避免将问题简单归因于孩子的懒惰或调皮。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通过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