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沪指96天涨近800点,“慢牛”行情为何却感觉“飞快”?

   时间:2025-08-24 12:26:2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A股市场以一种别致的步伐,生动诠释了“慢牛”行情的真谛,让人深刻体会到“慢即是快”的投资哲学。回顾刚刚过去的交易周(8月18日至8月22日),A股市场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回溯时间轴,本周五,即8月22日,上证指数成功站上3800点大关。往前追溯,6个交易日前的8月14日,沪指首次突破3700点;7个交易日前的8月5日,3600点得以稳固;19个交易日前的7月9日,3500点被轻松跨越;而11个交易日前的6月24日,3400点亦被顺利拿下。再往前看,从5月6日至6月23日,沪指在3300点至3400点区间内震荡了整整34个交易日。更早之前,4月7日至4月30日,沪指从3040.69点的低位反弹至3300点附近。

这四个月半的时间里,共计96个交易日,沪指的走势图仿佛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记录了市场的每一次起伏与跨越。其他主要股指的走势与沪指大致相似,因此,本文将以沪指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不难发现,随着指数的节节攀升,目前已创下十年新高,突破每一个整数关口所需的时间正逐渐缩短。与近十年的历史行情相比,这次的“慢牛”其实并不慢。例如,从2020年6月下旬到2021年2月中旬,沪指从2966点上涨至3731点,耗时近9个月,即35周。而2016年1月底到2018年2月初,沪指从2638点反弹至3462点,更是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然而,对于亲身经历了这波反弹的投资者而言,他们的感受或许更为复杂。一方面,指数的“慢牛”特征体现在大涨的日子屈指可数,连中阳线也不多见,但总在关键时刻出现。据统计,自4月7日以来的96个交易日里,沪指收盘涨幅超过1%的日子仅有8天。尽管如此,指数却基本沿着既定的趋势线上行,尤其是在6月23日站上3400点后,连5日线的支撑都鲜有跌破。

或许是因为去年9月18日至10月8日的“924”行情第一波飙升过快、波动过大,本轮行情显得尤为谨慎。另一方面,尽管沪指与平均股价均呈现出“慢牛”趋势,但每日、每周的个股涨跌情况却并不稳定。在5月上旬沪指站上3300点后,个股情绪往往在达到高潮后,便会迎来一到两周的退潮期,上涨家数明显减少。

这种感觉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适时调控市场的热度,确保涨幅不会偏离指数太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小盘风格的轮动以及领涨板块的变化。从4月7日到6月23日,沪指在3000点至3400点区间缓慢爬坡时,微盘股和小盘股整体表现抢眼。而6月23日至8月4日,沪指从3400点涨至3600点,微盘股依然领先,但创业板指、中证500等指数也开始奋起直追。到了8月4日至8月22日,沪指从3600点涨至3800点,微盘股指数反而滞涨,甚至跑输沪指,“双创”板则接力领涨。

也就是说,最近半个月以来,市场开始偏爱具有科技属性的权重股。正因如此,本周五寒武纪股价涨至1200元以上后,不少投资者才恍然大悟:本轮牛市,似乎依然是“科技牛”。那么,下周寒武纪能否在股价上向贵州茅台发起挑战,成为A股“新王”,并重塑科技股的估值体系呢?这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于寒武纪的千元之旅,业内人士指出,科技股要走出类似“寒王”的走势,关键在于将研发转化为利润。只有具备这种特质的科技公司,才具有真正的潜力。而那些仅有概念和研发的公司,未必能复制“寒王”的成功。这或许正是科技股估值重估的核心逻辑。同时,结合券商研报来看,当前行情的强度并不逊色于历史牛市。随着三季度PPI有望触底回升,盈利修复的动力逐步增强;流动性与政策预期也将继续支撑估值扩张,市场有望迎来盈利与估值的“双击”。

外资机构也对中国资产的后市展望愈发乐观。多家外资机构指出,中国成长股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中国在科技研发上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AI、高端制造和半导体等领域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积极因素无疑为A股市场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更多想象空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