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此前,恒坤新材的IPO进程曾遭遇波折。在2025年7月25日,上交所上市委审议会议上,恒坤新材的首发事项被暂缓审议,使其成为当年首家遭遇此类情况的企业。
恒坤新材本次IPO计划募资10.07亿元,资金将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作为致力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恒坤新材是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
根据招股书,恒坤新材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以及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的生产制造环节。公司已实现境外同类产品的替代,打破了国外在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的垄断,客户涵盖了多家中国境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
尽管在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恒坤新材的财务数据却显示出一些波动。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22亿元、3.68亿元和5.48亿元,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1.01亿元、8984.93万元和9691.92万元,呈现出下滑趋势。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3.74%,达到2.94亿元,但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却分别下降了16.76%和5.71%。
公司解释称,这一变化部分归因于部分引进产品合作终止导致的毛利下降,以及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和安徽工厂运营带来的折旧费用及日常经营费用的增加。恒坤新材的客户集中度问题也备受关注,前五大客户占比高达99%以上,对第一大客户的依赖尤为严重。
在两轮问询中,上交所均对恒坤新材的客户集中度问题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公司进一步说明客户集中和单一客户依赖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新客户开拓较慢的原因等。同时,恒坤新材自产前驱体材料的毛利率也曾为负,直至2025年上半年才转正,这主要是由于收入规模较小导致的单位成本较高。
恒坤新材在IPO暂缓审议事件中,其收入确认方法的变更也成为监管质询的焦点。公司需进一步论证其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恒坤新材回应称,在引进业务中,公司不能主导特定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因此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