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的风云变幻中,一条微博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波澜。导演于正的一则发文,不仅将焦点对准了杨幂,更引发了关于85花旦集体境遇的广泛讨论。配图是一张杨幂在新剧《酱园弄》中的剧照,她眼神坚定,嘴角挂着伤痕,仿佛在诉说着角色的复杂情感。
于正在微博中掷地有声地发问:“一个出道二十载,手握众多爆款,拥有横跨三代观众的国民度的女演员,何来翻身之说?”此言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评论区成为支持与质疑声交织的战场。支持者列举杨幂过往的辉煌战绩,如《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的高收视率,认为她早已是名副其实的“收视女王”。而质疑者则指出她近年来作品的豆瓣评分不尽如人意,如《筑梦情缘》和《谈判官》的低分,质疑她是否需要通过“转型”来重振旗鼓。
杨幂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流量与争议的史诗。从《宫锁心玉》的一夜爆红,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放量破五百亿的辉煌,她稳坐“古偶天花板”的宝座。然而,尝试文艺片《宝贝儿》却遭遇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打击,随后的《暴风眼》和《斛珠夫人》也未能掀起太大波澜,观众开始质疑她是否被“少女感”所束缚。
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杨幂在《哈尔滨一九四四》中挑战谍战剧,演技评价褒贬不一。而在《酱园弄》戛纳首映时,她饰演的家暴受害者角色,凭借一段令人震撼的长镜头表演赢得了外媒的高度评价。随后,她又宣布加盟历史正剧《长安的荔枝》,与雷佳音携手共演,这一系列动作被视为她“转型突围”的信号。然而,“翻身”一词究竟源自何处?粉丝认为她早已是顶流,无需多言;黑粉则嘲讽她若不转型将面临淘汰;路人则陷入困惑,不清楚她究竟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被迫于市场压力而改变。
于正的力挺,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将其推向了高潮。作为娱乐圈的“话题制造机”,于正的发言总是带着鲜明的个人色彩。他坚称杨幂拥有颜值、演技和国民度,无需依赖任何作品来翻身。然而,网友的质疑声随之响起:“如果真的不需要翻身,为何近年来频繁接演严肃题材?”“于正自己执导的剧集,不也是流量为王吗?”“他是在为杨幂发声,还是在借势炒作?”更有趣的是,杨幂对于正的力挺仅以“谢谢于老师”简单回应,工作室发布的剧照和配文“活着”,这种模糊的态度更是让舆论沸沸扬扬。
杨幂的争议,实际上是85花旦群体共同面临的困境。赵丽颖凭借《风吹半夏》和《幸福到万家》成功转型为实力派演员;刘诗诗复出后的《一念关山》收视尚可,但演技仍被诟病;唐嫣在《繁花》中短暂翻红,但后续发展未见突破。市场对她们的要求愈发苛刻:既要保持流量,又要突破演技;既要维持少女感,又要驾驭成熟角色;既要满足粉丝期待,又要征服路人观众。这种“既要又要”的矛盾期待,无疑是一种悖论。
这场“翻身”争论,不仅折射出娱乐圈的残酷现实,也揭示了流量明星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方面,流量明星的“保质期”日益缩短,曾经的爆款红利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观众对“演员”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从过去的收视率担当到如今演技、口碑、深度缺一不可的综合考量。资本仍在幕后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杨幂能够接到《酱园弄》和《长安的荔枝》这样的作品,但观众是否买账,最终还需作品质量说话。
在这场无休止的争论中,关于杨幂是否需要“翻身”的问题,或许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对粉丝而言,她早已站在巅峰,无需再证明什么;对市场而言,她必须不断突破自我,才能维持地位;对黑粉而言,她永远无法达到他们的满意标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场争论将持续进行,因为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翻身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