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老牌药企石药集团:AI赋能,创新转型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时间:2025-08-21 15:55:27 来源:财联社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石药集团(01093.HK)内部,一场由AI引领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变这家老牌药企的面貌。机械臂操控下的药物合成实验、智能制造灯塔工厂里数字化生产线的繁忙景象,无不彰显着这家企业从传统向创新的华丽转身。

石药集团的转型并非空中楼阁。近日,公司与阿斯利康公司签订了一项潜在总金额高达53.3亿美元的战略研发合作协议。借助自身的AI技术药物发现平台,石药集团将为阿斯利康发掘和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这一合作无疑为公司的创新转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际上,这只是石药集团创新转型和近期BD交易频繁落地的一个缩影。据透露,公司此前公告的三笔总额超过50亿美元的BD(授权交易)大单中,已有一项顺利完成。对于一家以仿制药起家的企业而言,其背后的战略抉择远比数字本身更加引人深思。

走进石药集团润石研究院的AI自动化合成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机械臂忙碌的身影。它们精准地抓取、搬运、合成,取代了传统研究员的手工操作,极大地提升了研发效率和商业价值。实验室中央,三台密闭机器内的机械臂各司其职,旁边的智能运营小车则不停地运送实验用品,整个流程井然有序。

石药集团润石研究院院长杨汉煜表示,以往需要多人协作的繁重工作,现在仅需三台机械臂即可完成,且能24小时不间断运行,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在生产端,石药集团的智能化场景同样令人瞩目。正在建设的智能制造灯塔工厂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制药装备及信息化系统,融合了5G、AI、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了从物料进厂到生产、检测、包装、出厂的全过程数字化、无人化运行。

除了显而易见的数字化智能化装备,AI的“软实力”也已深深融入石药集团的研发体系。早在2011年,公司便成立了CADD研究室,开始探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基于AI的资源匹配加速体系,自主研发的“AI引擎双轮驱动高效药物发现平台”能够迅速筛选出高活性、强开发潜力的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

杨汉煜透露,AI的应用使得公司新药早期发现时间缩短了30%以上,早筛整体研发成功率提高了50%至60%。目前,AI已广泛应用于公司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包括小分子筛选、抗体筛选、核酸筛选等多个领域。

石药集团是少数能在AI制药领域与国际大型制药企业达成重磅合作的传统药企。与阿斯利康的合作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更彰显了其在AI制药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

石药集团在BD交易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目前,公司已实现海外授权合同总金额超过166亿美元。其中,与Madrigal就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SYH2086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订立的独家授权协议,更是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面对市场关于“卖青苗”的担忧,杨汉煜回应称,公司不断有新管线推出,即使部分管线BD出去,但仍保留了国内开发权益。公司在研管线整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不会出现后继无力的情况。

石药集团在肿瘤、精神神经、心血管、免疫和呼吸、代谢及抗感染等六大领域形成了产品矩阵,并搭建了纳米制剂、mRNA、ADC、小分子、长效注射剂等八大技术平台。这些技术平台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

杨汉煜表示,技术平台一旦形成并验证成功,后续应用该平台研发新药的速度就能大大加快。例如,公司有9款纳米制剂产品已经上市,基于纳米制剂技术,石药集团还开发出了国内首个获得紧急使用的新冠mRNA疫苗。基于ADC平台技术,公司有十几款产品推入临床,基于siRNA技术也有五款siRNA药物相继进入临床。

近年来,石药集团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持续增长。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51.91亿元,连续十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公司在研创新药项目有200余个,多个产品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预计到2028年底,将有50余款新药或新适应症申报上市。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