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证指数再度攀升,收报3766.21点,涨幅达到1.04%,创下了本轮行情的新纪录。在此背景下,保险板块在A股与港股市场上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具体来看,A股市场上,五大保险公司的股价在当日均有所上涨。其中,中国太保表现尤为突出,涨幅达到了3.28%,收盘价也刷新了年内新高。而在港股市场上,保险股同样表现出色,中国人保H股和新华保险H股的涨幅均超过了2%,中国太保H股、中国人寿H股以及中国平安H股也紧随其后,实现了上涨。
市场消息方面,近期“平安系”连续举牌了两大同业巨头,引起了广泛关注。8月19日和20日,平安人寿连续发布公告,宣布其通过平安资管在港股市场增持了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持股比例均达到了5%,触发了举牌线。这是自2019年中国人寿举牌中国太保H股以来,险资再度大举加仓同业股票。
对此,中国平安相关人士表示,相关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中泰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葛玉翔则认为,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对保险股同样会给予关注。当前,保险行业的基本面并未如市场担忧的那样糟糕,估值可能已经充分反映了保险股资产与负债两端的压力。险资举牌同业股票,实际上是对行业基本面筑底向好的一种认同。
监管层今年以来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加速险资入市。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险资股票配置余额已经达到了3.07万亿元,上半年净增加了6406亿元。从调仓情况来看,二季度中国人寿增持了中国电信2.05亿股,平安人寿也多次举牌了农业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的H股。这表明险资正在加大在低估值、高股息标的上的布局,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重要稳定力量。
随着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窗口的开启以及权益市场的持续回暖,市场对保险行业利差损风险缓解的预期逐渐升温,保险股的估值修复行情也逐步展开。在此背景下,险资举牌同业股票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关注焦点。
今年以来,保险股整体表现强劲。截至8月20日收盘,新华保险A股的累计涨幅已接近40%,H股的涨幅更是超过了127%;中国太保A股的累计涨幅也接近22%,H股的涨幅达到了54%;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的A股涨幅均超过了15%,H股的涨幅也分别达到了30%和77%;中国人寿H股的累计涨幅也达到了72%。这些保险巨头均显著跑赢了恒生指数的涨幅。
“平安系”对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的布局并未止步。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平安集团及其子公司平安人寿、平安资管合计持有这两家公司的H股比例均已超过15%,显示出对标的资产的强烈看好。
某大型险企的精算人员分析指出,当前保险股的估值体系已经从“静态股息率”转向“动态利差改善和权益弹性溢价”的双重定价,这与行业基本面的变化密切相关。7月底,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触发了行业产品定价机制的调整。多家人身险公司已公告将于9月1日起将普通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2.5%下调至2.0%,被视为缓解行业利差损压力的关键举措。
从估值层面来看,港股保险股的配置价值更为凸显。中国太保A/H股的溢价率长期维持在40%左右,中国人寿A/H股的溢价率也长期保持在100%左右。明显的套利空间叠加高股息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投资吸引力。截至8月20日收盘,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的股息率分别达到了3.18%和2.89%,较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约1.75%)存在明显的溢价。
近年来,监管层持续推进险资入市进程,为险资入市注入了强劲动力。年内,政策层面的“组合拳”不断出台,包括要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上调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调整险企净资产收益率考核方式等。这些政策更契合险资长期投资的特性,为险资入市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险资入市步伐明显加快。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到了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39%。其中,险资配置股票资产的力度持续加大,股票余额较年初增加了640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7.57%。多项数据均显示出险资对权益市场的青睐。
从已披露半年报的上市公司来看,险资的调仓动作频频。在增持数量较大的个股中,信泰人寿增持了华菱钢铁2.06亿股,中国人寿增持了中国电信2.05亿股。险资一直视为“压舱石”的银行股也是其重点扫货的对象。包括招商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农业银行H股在内的多家银行股均被险资举牌或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