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对通信行业营销乱象的关注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日,新华社的一篇报道《通信营销电话藏了多少“坑”?》将行业内的诸多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报道揭示了电话套餐资费不透明、种类繁多、退订困难,以及频繁的电话推销和骚扰电话等长期困扰手机用户的痛点。
面对这一系列的消费痛点,工信部迅速响应,启动了电信业务“明白办、放心用”行动,并发布了2025年信息通信暖心服务十件实事,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行业顽疾。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纷纷表态,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以改善用户体验。
七月下旬,三大运营商先后发布了服务整顿方案,积极响应工信部的专项行动。中国移动推出了包括“透明消费,明白办理”、“主动提醒,放心使用”在内的十项服务承诺,确保资费全公示、订业务必确认,并设立了集团直管监督平台,以全面保障消费者权益。中国联通则大幅精简了套餐种类与数量,使得资费公示更加清晰明确,同时强调协议中的关键条款,便于用户识别重要信息。
中国电信同样采取了积极措施,强调在开通电信业务前必须征得用户同意,全面规范业务退订流程,并公开公示所有套餐信息,严禁未公示套餐的销售行为。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用户的套餐资费不透明、退订难等问题带来了希望。
不仅如此,在8月1日,三大运营商再次集体表态,发布了规范电话营销的具体措施,统一了外呼营销号码。他们明确表示,如果用户明确拒绝电话营销,将不再继续呼叫打扰。同时,电话营销必须全面准确地介绍营销内容,不虚假宣传、不诱导消费,并确保所有推介的资费方案都在网络营业厅和官方App上公示。
在ESG评级方面,国际知名ESG评级机构标普和MSCI对三大运营商的表现进行了评估。虽然三大运营商在ESG评分上各有差异,但都反映出在社会责任承担和治理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标普对中国联通的ESG表现给出了20+的分数,在行业排名中相对靠后;而MSCI对中国电信的ESG评级为B(行业落后),也指出了公司在社会责任和治理方面的不足。
尽管如此,三大运营商此次协同行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有力反击,也是提升ESG表现、尤其是维护消费者权益和践行负责任营销理念的积极信号。在ESG的“S社会”维度下,负责任营销要求企业诚实、透明,并考虑到其营销行为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三大运营商统一外呼号码的举措,有效区分了官方营销与第三方代理行为,遏制了“伪装成客服的推销”现象。
同时,强制要求外呼中完整告知资费、期限与限制条件,并规定所有推销套餐必须在官网及App同步公示,这些措施实质上保证了消费者和平台之间的“信息对称”,有效杜绝了误导式销售行为。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也有助于树立通信行业的良好形象。
随着三大运营商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建立健全高效监督机制,并主动自查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通信行业的营销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消费者的权益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