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高铁上儿童吵闹现象的讨论再度升温,起因是一位乘客在网络平台上提议设立专门的“带娃车厢”,以缓解儿童在旅途中可能对其他乘客造成的干扰。这一建议迅速引发广泛热议,中国铁路12306客服对此表示将积极反馈,并提到静音车厢的推出正是基于旅客的类似需求。
高铁上的“熊孩子”问题并非新鲜事。从福建厦门至武汉的高铁上大妈跳舞喧哗被劝阻无效,到暑运期间日均超千起的儿童吵闹投诉,这些事件凸显了公共空间噪音治理的普遍困境。在封闭的列车环境中,个体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干扰尤为明显,而传统的劝阻方式往往效果有限,甚至引发冲突。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公共空间兼具“共享性”与“临时性”,乘客之间既无熟人社会的约束,又需在短时间内共处狭小空间,这导致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减弱。儿童因生理特点难以长时间保持安静,部分家长因疲惫或教育理念差异未能有效管理孩子,而其他乘客则因支付同等票价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安静环境而感到不满。这种矛盾在客流高峰期尤为尖锐。
面对这一难题,铁路部门已尝试多种解决方案。静音车厢自试点以来,通过物理隔离和行为规范为需要安静环境的旅客提供了选择。然而,静音车厢供不应求,且对违规者的约束力有限,仍有儿童哭闹、手机外放等现象发生。国铁南昌局福州客运段曾尝试将餐车改造为“遛娃舱”,配备儿童娱乐设施,虽然效果显著,但受限于车型和客流,难以广泛推广。
关于设立“带娃车厢”的提议,支持者认为这能实现“各得其所”,让儿童有专属的活动空间,其他乘客则免受干扰。然而,该方案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运营成本激增,改造专用车厢需投入大量资金,且可能导致普通车厢座位闲置。其次,家庭需求分化,并非所有带娃乘客都愿意选择专用车厢,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被标签化或希望保持亲密互动。最后,管理边界模糊,如何定义“带娃家庭”及执行标准等问题可能引发争议。
为了跳出“空间隔离”的思维框架,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成为解决公共空间噪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建立分级服务体系,强化“安静公约”宣传,扩大静音车厢覆盖范围,并试点半静音车厢和家庭活动区,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技术赋能管理,开发噪音监测APP和智能耳塞,实时显示车厢分贝值并提供降噪解决方案。同时,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将严重干扰公共秩序的行为纳入铁路旅客信用记录,与购票优先级和会员等级挂钩。
社会共治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购票页面增加“文明乘车承诺”弹窗,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公共空间礼仪”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这些措施旨在从源头上减少噪音问题的发生,促进公共空间和谐共处。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空间治理的本质在于协调不同群体的合理需求。设立“带娃车厢”的争议反映了社会对儿童权益的认知分歧,这种分歧背后是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资源紧张的缩影。因此,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创造多少个专用车厢,而在于构建一种“相互理解”的文化。当家长、乘客和铁路部门都能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面对彼此的需求时,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文明展示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