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电商领域,一场围绕AI技术的变革正在悄然展开。两大零售巨头——亚马逊与沃尔玛,面对AI购物助手这一新兴事物,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预示着未来商业竞争的新格局。
亚马逊,这位电商界的霸主,面对AI技术的冲击,选择了筑起高墙。今年7月,亚马逊宣布阻止了包括Google Shopping Agent、ChatGPT、Perplexity在内的多个AI爬虫访问其产品页面。这一举动背后,是亚马逊对控制权的坚守。长期以来,亚马逊通过控制库存、物流、流量入口和广告定价,构建了强大的商业帝国。然而,AI购物助手的出现,让亚马逊看到了潜在的威胁。用户可能不再需要通过搜索、比较和点击链接来完成购物,而是直接通过AI助手获取推荐并完成购买。这种变化,无疑会削弱亚马逊对交易链条的控制力。
相比之下,沃尔玛则选择了开放与合作。沃尔玛不仅主动为大模型优化站点结构,还推出了自己的AI助手Sparky。在7月24日的发布会上,沃尔玛美国区首席技术官Hari Vasudev明确表示,Sparky被设计成能够与其他AI代理协作,不仅能服务用户,还能与其他系统互动。沃尔玛的这一策略,基于其对未来购物流程的判断:AI将成为购物流程的“协调者”,而零售商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出现在AI的回答里。
亚马逊与沃尔玛的不同选择,反映了它们对市场变化的不同理解。亚马逊担心的是入口的变迁,它害怕用户不再直接打开App,而是习惯于先向AI提出购物需求。这种变化,将直接冲击亚马逊构建的流量逻辑和广告系统。因此,亚马逊选择了封锁,试图通过阻止AI爬虫访问来维护自己的控制权。
而沃尔玛则看到了AI带来的机遇。沃尔玛从不指望自己是用户的起点,它的营收大头来自零售本身,尤其是高频消费和本地履约。因此,沃尔玛更愿意把入口打开,让AI助手能够访问其库存、价格和配送信息。沃尔玛相信,只要AI越成为购物流程的“协调者”,自己就越容易成为最终节点。而Sparky,就是沃尔玛实现这一目标的“开放接口”。
在这场AI技术引发的变革中,电商平台的入口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短期来看,入口仍然重要,因为“最后一下单”还需要回到平台。然而,从中期来看,入口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切割。AI购物助手正在蚕食电商平台商业模型的中枢部分,原本集中在电商平台身上的“搜索+支付+物流”闭环,正被逐步拆解、打散、外包。平台最珍贵的资产是“客户关系”,但在AI主导的交易场景中,这层关系将掌握在AI助手手里。
eMarketer最近整理了一个视角,描绘了AI购物助手在未来三种可能路径下对零售电商价值链的不同切割方式。第一种路径是“搜索发现层”,AI助手帮助用户发现产品,但最终还是把人送回品牌或零售商站点完成支付。此时,平台仍然掌握交易和数据,但AI已经介入了推荐环节。第二种路径是“联盟结算层”,AI不仅推荐,还通过接口与商家打通,实现一键支付、快捷下单,但履约仍由品牌或平台完成。此时,平台的转化能力被AI截走,但履约功能尚在。第三种路径是“AI自营市场”,这是零售商威胁最高的一种。AI助手与品牌和物流商直接合作,形成全链路闭环,用户从头到尾都不需要再进入传统平台。
在这场变革中,沃尔玛的Sparky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不仅面向消费者提供购物助手服务,还面向其他AI提供接口服务。这意味着,当用户的私人AI助手需要帮用户买东西时,它会先去“问一圈”零售商的AI。这时候,Sparky就能站出来,用AI能理解的语言把沃尔玛的价格、库存、配送速度说清楚。这种“接口型零售商”的角色,让沃尔玛在AI主导的消费路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对于亚马逊来说,这场变革无疑是一场守城战。它必须维持自己构建的搜索和转化闭环的价值,同时又要面对流量起点迁徙的挑战。亚马逊的封锁策略,可以看作是对流量路径变化的一次提前设防。但历史告诉我们,入口这件事,谁都不可能永远掌握。从搜索到推荐,再到AI对话,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入口变迁。
在这场变革中,谁能在“意图-转化-履约”的三段路径中保住阵地,谁就有资格参与下一轮平台商业权力的重新分配。对于亚马逊和沃尔玛来说,这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它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