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众多投资者寻找高利率大额存单的讨论,反映出在权益市场持续升温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依然保持谨慎态度,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的存款产品。大额存单因其利率优势,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首选。
然而,随着净息差不断收窄,大额存单利率也呈现下行趋势。据公开数据显示,自今年5月降息后,大型银行新发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普遍在1.1%至1.55%之间,部分短期产品利率甚至更低。为了降低负债成本,5年期大额存单已基本退出市场,3年期产品供应也大幅减少。
尽管如此,相较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吸引资金方面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部分中小银行通过适度上浮利率,推出更具吸引力的大额存单产品。例如,某地区性银行提供的18个月和2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分别高达2.15%和2.35%,但仅限于本地购买。
与此同时,权益市场的火爆表现并未完全改变投资者的保守心态。据统计,今年以来居民存款增加了9.66万亿元,显示出投资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依然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大额存单因其利率通常远高于同期限存款,成为众多银行扩大规模的重要工具。
目前,市场上新发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普遍在2%以内。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在大额存单利率上存在一定差异。以1年期大额存单为例,大型银行的利率普遍在1.2%至1.4%之间,而股份制银行的利率则普遍更高。这种差异化竞争格局使得投资者在选择大额存单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LPR下调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大额存单利率自2025年5月以来持续下行。国有大型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已从2024年的1.9%降至1.55%。为了维持相对高息,中小银行采取了“新客专享”和“区域优惠”等策略。
长期大额存单产品的发行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多家银行已停止发行5年期和3年期大额存单,最长的产品期限仅为2年。这主要是出于降低负债成本的考虑。在资产端持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情况下,银行需要从负债端挖掘空间以稳定息差。
随着大额存单利率的下行和长期产品供应的减少,大额存单的转让市场逐渐受到关注。多家手机银行APP已设置大额存单转让专区,允许原持有人设定转让价格,并根据转让价格和产品剩余期限计算购买后持有至到期收益率。
业内人士指出,大额存单的转让价格定价机制类似于债券。在市场利率上升时,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折价转让以提升到期收益率;而在市场利率下降时,则可考虑溢价转让。随着市场利率的逐步下行,未来大额存单的转让溢价率可能会上升。
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该行手机银行APP已调整个人大额存单转让价格上限,溢价率由原20%调整至99%,并支持客户在合理的转让价格范围内进行自主定价转让。这一举措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有助于促进大额存单转让市场的活跃。
尽管大额存单利率持续下行,但其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依然稳固。中小银行的差异化竞争策略、长期产品供应的减少以及转让市场的活跃,都为投资者在选择大额存单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