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披露了一宗备受社会瞩目的案件,该案涉及一起儿童乘车安全事故及其后续的法律纠纷。事件发生在2023年5月1日,当时,上海居民宗某与妻子吴某驾驶一辆商务车,带着他们5岁的女儿和2岁7个月的儿子出行,不料途中发生悲剧。
据了解,事发时,宗某负责驾驶,妻子吴某坐在第二排右侧,女儿则坐在第二排左侧,而年幼的儿子独自在第三排左侧座位上玩耍。当车辆停在路口等待红绿灯时,女儿尝试调整第二排座椅,不慎导致座椅压到坐在下方的儿子。宗某夫妇发现儿子被挤压后,立即停车并送往医院,但遗憾的是,孩子因缺氧缺血性脑病抢救无效死亡。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宗某夫妇将矛头指向了汽车生产商,认为车辆座椅设计存在缺陷,没有自动感应回缩功能,且在压力过大时没有警示,同时座椅上也没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他们据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汽车生产商赔偿200万元人民币。
然而,汽车生产商在庭审中坚决反驳了这些指控。生产商表示,涉案车辆已通过国家强制认证,座椅调节功能符合国家标准,且车辆《用户手册》中已明确提示了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规范,提醒用户必须安装儿童保护装置以降低伤害风险。生产商认为,这起事故完全是由于宗某夫妇未履行好监护职责,放任儿童自行操作座椅所致。
法院经过深入调查后确认,涉案车辆为合格出厂的小型普通客车,且《用户手册》中确实包含了关于儿童乘车安全的详细警告和告诫。法院认为,宗某夫妇作为监护人,未能确保儿童正确使用安全座椅,也未有效监督儿童在车内的行为,是导致这起悲剧的主要原因。
最终,法院驳回了宗某夫妇的诉讼请求,判定汽车生产商无需承担赔偿责任。这一判决不仅明确了产品责任的法律边界,也再次敲响了儿童乘车安全的警钟。法院强调,监护责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义务,任何技术或警示标签都无法替代父母的直接监护。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质检总局的数据显示,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可以显著降低儿童在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然而,在我国,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率仍然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90%的水平。这起案件再次提醒广大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务必重视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