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产管理这片波澜壮阔的海域中,人的智慧被视为最宝贵的航标。但当这份智慧与数以万亿计的资金交汇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是依赖瞬间的灵感火花,还是构建一个能够持续闪耀智慧光芒的精密体系?
中欧基金的掌舵人窦玉明,正是这样一位在行业变革浪潮中敏锐洞察的领航者。近年来,他深入探索“个体”与“流程”、“个性”与“组织”之间的微妙平衡,力求为资产管理行业找到新的航向。
2021年,公募基金市场如火如荼,规模迅速膨胀。面对这一景象,窦玉明开始深思:如何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持续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回报?他观察到,国际顶级资管机构即便管理着千亿乃至万亿美元的资金,仍能保持业绩的平稳,这让他意识到,或许该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生产方式”了。
窦玉明直言不讳地指出,过去那种依赖少数精英个人能力的“手工作坊式”作战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需求。公募基金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广大投资者的信任与期望,因此,其投资体系的稳定性和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必须依赖于更加系统化的组织机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欧基金启动了内部转型工程,投研体系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全面升级。专业化旨在激发团队中的“洞见”——那些能够超越市场认知的高质量投资想法。窦玉明认为,这要求研究员在特定行业深耕细作,基金经理则专注于某种投资风格,通过不断打磨和实践,在特定领域建立优势。
然而,洞见从产生到实施,还需要经过清晰的表达、团队的理解和执行体系的吸收。这正是“工业化”所解决的问题。窦玉明解释说,“工业化”的目标是通过统一的投资理念和标准化流程,让团队成员能够用同一种“语言”沟通,从而提高效率,确保投资机会不会在繁琐的沟通中流失。
与此同时,中欧基金还在积极推进数智化进程,利用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个人与团队的效率。数量化将投资数据、研究报告等非结构化信息结构化存储,构建知识库;智能化则将优秀的投资方法论转化为可复制的模型,将人的经验固化为机器算法。
在窦玉明看来,“工业化”的核心依然是个体。每一位投研人员都是这条精密生产线上的关键一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与过去的“单兵作战”模式不同,“工业化”的协同模式使得每个人的贡献都以乘数效应叠加在整体业绩上,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影响整条生产线的效率和产出。
“工业化”不仅不会抹杀人的个性,反而更加注重专业化深耕和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前提是在统一的理念和流程下保持方法论一致,通过专业化分工让每个人做到极致。窦玉明强调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将这些用统一的理念高效连接起来,才是‘工业化’转型的精髓所在。”
窦玉明还指出,“工业化”的基础是一群价值观一致、能力出众、愿意协作的优秀人才。优秀的组织应该能够吸引最顶尖的人才,并让他们在一个互相欣赏、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当团队成员都足够优秀且能够高效协作时,就会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在“工业化”转型的道路上,中欧投研团队秉持着务实的态度。窦玉明坦言,团队每年都会对过去几年的工作进行滚动式复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今年的复盘与以往不同,他们看到了一些初步成果:公司内部培养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在各自领域表现出色,无论是权益、多资产、量化还是债券业务,在“工业化”改造后整体能力均有显著提升。
这些成果为中欧基金的“工业化”路径提供了有力的正向反馈,大大增强了团队继续推进“工业化”升级的信心。窦玉明表示,中欧基金未来的理想发展路径是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由精炼的人员实现资金的高效管理,最终成为一个能够持续输出长期稳定回报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