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特别是在增强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方面。2025年内,已有三家国有大型银行成功发行了总额达2000亿元的TLAC非资本债券,这一举措旨在提升商业银行面对金融风险时的防御屏障。
农业银行在TLAC债券发行上表现尤为突出。8月1日,该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完成了500亿元TLAC债券的发行,加上6月底已发行的300亿元,农业银行年内TLAC债券发行总额已达到800亿元。本次发行的债券分为“3+1”年期、“5+1”年期和“10+1”年期三个品种,票面利率分别为1.85%、1.93%和2.15%,并设置了增发机制,最终实现了500亿元的发行规模。
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也紧随其后,密集发行TLAC债券。交通银行于6月16日发行了400亿元TLAC债券,分为4年期和6年期两个品种,票面利率分别为1.79%和1.88%。7月21日,该行再次推出创新产品,成功发行了300亿元“固息+浮息”双品种TLAC债券。中国银行则在7月10日完成了500亿元4年期TLAC债券的发行,票面利率为1.75%,成为同期发行中利率较低的一单。
TLAC债券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专门发行的金融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损失,但不计入银行资本。这一创新工具不仅有助于优化银行的资本结构,还能降低融资成本,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强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券减少了“大而不能倒”的风险,提升了银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目前,TLAC债券的资本扣除豁免条款主要有利于国有大行自营盘持有。然而,从长远来看,广义基金和保险公司可能会逐步增加对TLAC债券的配置。由于TLAC债券具有较低的信用风险和“类利率”特征,它兼具配置和交易属性,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TLAC债券的发行对于满足监管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规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在2025年和2028年分别达到TLAC风险加权比率16%和18%的要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家国有大行均在2022年前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满足要求。交通银行在2023年被认定,也需在规定时间内达标。
从市场反应来看,国有大行发行的TLAC债券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欢迎。这不仅体现了市场对银行信用资质的认可,也反映了投资者对TLAC债券这一创新工具的信心。未来,随着TLAC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它将成为银行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TLAC债券的发行还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通过主动满足国际监管标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展现了其稳健经营和积极应对风险的态度。这不仅增强了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也为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银行业在TLAC债券发行方面的积极进展,不仅有助于提升银行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也为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TLAC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它将在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