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电商人的天空塌了”这样的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帖子大多聚焦于广东地区的电商从业者,他们正面临快递费用上涨的困境。
据报道,从8月4日开始,广东省的快递底价统一上调了0.4元/票,单票均价超过1.4元。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各快递公司不得以低于1.4元的成本价揽收,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而通达系(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快递公司,从8月5日起已经开始执行这一涨价措施。
多位快递网点工作人员、电商从业者以及行业观察者透露,此次涨价主要影响的是特价电商轻件以及大客户低价件,特别是重量在0.3千克以内的包裹。尽管中国新闻周刊尝试向相关快递公司求证涨价的具体情况及后续计划,但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东之前,另一快递重镇浙江义乌已经于7月下旬启动了涨价机制,快递底价从1.1元上调至1.2元。多位受访者认为,在整治“内卷式”竞争的政策背景下,快递涨价的趋势可能会蔓延至全国更多地区。
史芸(化名),一位在广东汕头经营母婴电商的商家,在8月5日凌晨接到了快递公司业务员的涨价通知。近五个月来,她每天从仓库发出800多个订单,主要是重量约0.1千克的婴儿围兜。在单量稳定后,她好不容易与业务员谈妥将价格从1.5元降至1.3元。然而,此次涨价直接上调了0.4元,甚至超过了原价,连库存单也要按新价格结算。
东莞的电商卖家郑宇峰(化名)则是先从新闻中得知了广东快递涨价的消息。原本看到0.4—0.5元的涨幅时,他就已经开始担心成本问题。然而,现在各家快递公司的业务员告诉他,涨幅实际上是0.7元,即使每天发出3000票也不例外。郑宇峰表示,广东不同城市、同一城市不同地区的快递涨价情况差异较大,大家都在寻找更便宜的发货途径。
事实上,此次涨价背后确实有政策的推动。在“反内卷”政策的指引下,国家邮政局于今年7月召开了党组会议及快递企业座谈会,强调反对“内卷式”竞争,并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市场制度规则,以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广东作为快递业务量高度集中的地区,成为“反内卷”政策落地的关键。
广东省邮政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广东省的快递业务量达到425亿件,占全国总量的24%,连续16年位居全国首位;快递业务收入为3040亿元,占全国的22%。因此,广东快递价格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在此之前,国内另一大快递业务集中区义乌已经迈出了涨价的第一步。7月17日,义乌市邮政管理局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将快递单票价格下限上调0.1元至1.2元,并于7月18日起生效。随后,中通等公司发出了在义乌的调价通知。多位受访者认为,核心区域快递涨价后,未来全国预计会有更多地区跟进。
快递行业的“反内卷”并非突如其来。中国快递业的价格战已经持续了十几年。这场价格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时民营快递企业刚被赋予合法身份,“双十一”大促也正式诞生。随着电商的爆发式增长,电商快递数量也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1年淘宝每天产生的包裹量超过800万件,占行业总量的近六成;两年后,这一数字达到近1370万,“双十一”包裹量也首次破亿。随着拼多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电商的崛起,低价小件商品的供给增加,电商渗透率进一步提升。2023年,中国电商零售渗透率达到47%,远高于全球的19.5%。
电商件成为各快递企业争夺的重要增量市场,极兔等新玩家也相继进入。然而,这场增长盛宴也伴随着隐忧。为了争夺电商大客户和平台资源,快递公司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往往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导致快递单票收入不断走低,甚至一度出现“8毛发全国”的报价。
从宏观角度看,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推算,2007年国内快递平均单票价格为28.55元,而到今年6月,这一价格已下滑至7.49元。具体到快递企业,今年6月,顺丰、申通、韵达、圆通、中通的票均收入与2017年相比,降幅均在40%左右,只有中通略有上涨。
低价竞争牺牲了服务质量和利润,导致暴力分拣、投递速度慢、快递丢失等问题频发。同时,企业基本都维持在盈亏平衡线上。加盟制快递企业中,中通、圆通单票净利润较低,加盟商的日子也不好过。广东某快递加盟网点的负责人陈陆(化名)表示,尽管快递量一直很大,但人员成本、油费等上涨,派费下降,再加上罚款等因素,“不亏就不错了”。
此前,中通、韵达等也曾尝试过小幅区域性涨价,但由于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价格执行机制难以统一,涨价之势很快被价格战吞没。而这一次的涨价是在国家邮政局“反内卷”推动下进行的,因此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快递行业告别长期价格战、尝试扭转困局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