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资本市场展现出了一系列生动案例,标志着其在制度包容性上的显著提升,并加速了各类要素资源向新兴领域的汇聚。蓝箭航天、屹信航天等商业航天企业纷纷冲刺资本市场,创业板采用了更为灵活的第三套上市标准,而禾元生物则成为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的首批受益企业。
随着“十四五”规划进入尾声,以创业板和科创板改革为引领,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有望进一步提速。政策层面在融资端、投资端和产品端协同发力,旨在引导资本向新兴领域流动。具体措施包括深化科创板的“1+6”政策落实、推出创业板改革方案,以及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在融资端,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覆盖了从发行到并购重组的全链条,显著提升了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便利性。例如,首发上市标准更加包容,再融资认定标准持续优化,并购重组程序得到简化。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建议,应以科创板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并考虑将科创板的部分成功经验推广至创业板和北交所。
并购重组领域,制度创新预计将激发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并购标的的科技含量有望不断提升。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指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创企业需要通过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和市场份额,而相关政策的红利将持续释放,为并购重组提供更灵活的资金支持和更包容的制度环境。
境外融资渠道也有望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的路径将更加畅通。这得益于一系列支持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以及拓展跨境互联互通的政策预期。国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蒋靖认为,这些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便利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有助于其利用境内外资源实现健康发展。
在投资端,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支持科创板、北交所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政策将继续培育壮大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推动公募基金改革,并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募投管退”循环。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建议,应鼓励专业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创新,并对长期持有科技创新企业的资本给予财税政策倾斜。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正成为创业投资和股权市场中的耐心资本,华泰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沈娟认为,随着AIC股权投资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模式的成熟,其有望在“募投管退”全链条上完善风控体系,更好地结合资本实力与股权投资风险特征。
在退出端,一系列包容性举措有望加快落地,包括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优化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流程和定价机制、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创业投资基金协同发展等。LP投顾创始人国立波表示,这些措施将为创投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动能和流动性支撑,促进良性循环。
产品端方面,资本市场持续发力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适配性。例如,大力发展科创债、推出科创债ETF、编制科技创新指数以及推出多个领域的首批或首单REITs等。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预计,科创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增加,金融科创债和优质民企科创债的发行量有望上升。
更多硬科技赛道的ETF产品有望获批,为科技发展提供新的市场机会。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公募REITs底层资产的扩容较为迫切,应推动其从传统基建向硬科技领域延伸,并支持科技企业利用新型资产开展融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