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百果园高端之路:中国消费者真的需要被“教育”吗?

   时间:2025-08-12 18:18:58 来源:食品研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关于“百果园水果贵”的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余惠勇在回应这一问题时表示,水果虽普通,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却很少,百果园一直在努力教育消费者,而非迎合他们。

余惠勇强调,百果园的水果品质上乘,但价格却常遭质疑。他认为,这是由于消费者对水果的真正价值了解不足。他提到,市场上便宜的水果供大于求,而真正的好水果却供不应求,这也是其价格较高的原因之一。他还指出,商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另一种则是教育消费者成熟。百果园选择的是后者,他们不会为了迎合消费者而降低品质。

然而,余惠勇的这一番言论并未得到网友们的广泛认同。不少网友表示,进百果园买水果前并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嫌贵的人也并非没有真正了解水果。更有网友调侃称,百果园原来是一家高端教育机构,月薪两万都吃不起。

值得注意的是,余惠勇的言论对百果园的股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言论发酵后,百果园集团股价一度跌超5%。这一反应显示出,消费者对百果园的态度和看法对其市场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事实上,百果园在水果分级体系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早在2015年,他们就首创了“四度一味一安全”的水果分级体系,从糖酸度、鲜度、爽脆度、细嫩度、风味和安全性等多个维度对水果进行分级。这一体系不仅让百果园在水果品质上有了更严格的把控,也为其提供了教育消费者的基础。

然而,尽管百果园在水果分级和教育消费者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消费者对此的接受程度却并不高。数据显示,百果园在国内万亿规模的水果市场中,市场占有率仅为1%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消费者并未接受百果园的“教育”,而是选择了其他渠道购买水果。

对此,有分析认为,百果园的水果分级体系和教育消费者的模式在日本等市场可能更为适用。在日本,高端水果早已跳出食用价值和营养,发展成为一款独特的艺术品和高级礼品。而百果园的水果分级体系和教育模式,与日本高端水果的“钻石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中国市场,这一模式却难以复制。

一方面,中国没有像日本农协那样的垄断组织来统一把控生产和渠道;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高端水果的接受程度也远不如日本。在中国市场,水果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日常消费品,而非奢侈品或艺术品。因此,百果园想要在中国市场教育消费者成熟,可谓任重而道远。

百果园在运营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近年来频繁爆出的“变质水果做果切”、“低价品种水果当高价品种卖”等负面新闻,都对其品牌形象和口碑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其“教育消费者”模式的质疑和不满。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