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上半年预计大幅减亏,但仍面临重重挑战
近日,呷哺集团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预计收入将同比减少约18.9%至19亿元,净亏损额大约在0.8亿元至1亿元之间。相较于2024年上半年同期亏损的2.74亿元,这一数字有了显著收窄,降幅约在63.2%至70.5%之间。然而,尽管亏损有所减少,但收入下降的事实仍不容忽视。
自2021年起,呷哺呷哺便陷入了连年亏损的困境。据统计,从2021年至2024年,其亏损额分别为2.93亿、3.53亿、1.99亿和4.01亿元。若加上2025年上半年的预计亏损,近五年内呷哺呷哺的累计亏损将达到约13.26亿元。
面对如此严峻的经营形势,呷哺呷哺并未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其中,“凤还巢”合伙人计划的推出,便被视为其打破传统经营规则、寻求自我救赎的一次大胆尝试。该计划通过利润共享机制,将门店收益与合伙人深度绑定,旨在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呷哺集团旗下的湊湊火锅也推出了自助餐限时活动,试图通过优惠的价格和丰富的菜品吸引消费者。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努力似乎并未能完全扭转呷哺呷哺的颓势。消费者们对于价格上涨、菜量减少和服务质量下降的抱怨声仍不绝于耳。
回顾呷哺呷哺的发展历程,其曾凭借经济实惠、美味不贵的特点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呷哺呷哺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如今的呷哺呷哺,不仅面临着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困境,还承受着来自外部市场的巨大压力。
在外部市场上,消费降级和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使得呷哺呷哺的性价比优势不再明显。一方面,消费者们越来越注重品质与价格的平衡,对于高昂的价格和抠门的菜品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全国各地涌现出的小火锅新兴品牌也在各自的价格带内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这些品牌凭借独特的装修风格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广迅速走红,进一步挤压了呷哺呷哺的市场份额。
而在内部管理上,呷哺呷哺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品牌定位的模糊使得消费者对其的认知逐渐淡化;运营管理的滞后则导致了门店日常经营的混乱和服务质量的下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也严重制约了呷哺呷哺的发展。
尽管如此,呷哺呷哺并未放弃自救的努力。从直营到“凤还巢”合伙人计划的推出,再到关闭亏损低效门店、聚焦高潜力区域市场布局新店等战略调整,都显示出其寻求变革和突破的决心。然而,未来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呷哺呷哺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重拾往日的辉煌,仍需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