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48岁的陈兰,便是这股科技潮流中的一位体验者。
晚餐过后,陈兰习惯性地打开了手机上的AI应用。这是一款能够录入真人声音、生成专属分身并进行语音对话的Chatbot。这一创新技术,最初是由她远在国外留学的儿子以整蛊的形式介绍给她的。那天,当电话接通后,传来的却是异常礼貌而客套的声音,让陈兰一时摸不着头脑。直到最后,儿子才忍不住笑出了声,告诉她:“妈,这是AI,它在模仿我跟你聊天呢。”
这次经历,让陈兰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AI的魅力。近年来,AI热潮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这一新技术。然而,对于像陈兰这样的中年人来说,科技的变化似乎总是快得让人措手不及。他们刚刚学会用手机点外卖、网购,短视频还没玩熟,AI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起初,年轻人用AI克隆自己的声音,大多是为了娱乐和整蛊。当父母接到“AI子女”的电话时,往往因分不清真假而闹出笑话。这些视频一度在短视频平台上风靡一时,从模仿上司宣布裁员到假装前任求复合,各种创意层出不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AI的功能开始发生逆转。当异地工作的子女数月难回一次家时,一些父母开始主动要求孩子生成声音模型,甚至亲自操作AI对话系统。陈兰的儿子教会她使用这款AI软件后,她除了每天通过语音唤醒设备询问天气、订购蔬菜外,更频繁地触发了“虚拟子女通话”功能。每当电话那头响起AI的声音时,虽然她知道那是数字分身,但还是会按下扬声键,享受着这份来自远方的“亲情”。
AI模拟“孩子的声音”,仿佛用技术制造了一种“可控的思念”。在传统的电话沟通中,父母总是压抑着情绪,生怕说多了让孩子分心或担心。但在与AI的对话中,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倾诉自己的牢骚和烦恼,而AI则会用关切的声音给予安慰。这种“安全的倾诉”正在形成依赖,许多尝试过AI语音助手的老人都表示,听到虚拟声音时,孤独感会明显下降。
然而,心理咨询师却对此提出了预警。他们认为,AI的永远温柔回应会触发大脑的奖赏机制,让人逐渐沉迷于这种即时满足感中。同时,当用户习惯了AI的无限顺从和“理想人格”时,可能会逐渐削弱应对现实冲突的能力。关系替代的漏斗效应也不容忽视。一些老人坦言会减少与真实子女的通话频率,这意味着AI有可能引发替代风险。
事实上,AI对话成瘾的现象并不罕见。多年前的一部科幻片《她》(Her)就已经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主人公西奥逐渐依赖于与数字人萨曼莎的对话,甚至在与前妻的争吵中都显得手足无措。这种对虚拟关系的依赖,让人在现实中变得愈发孤独和无助。
AI的谄媚性也是引发争议的话题之一。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用户的“交互阻力”,AI在设计时会倾向于给出积极反馈和顺从性回应。这种设计初衷虽然简单,但在商业竞争中却成为了获取用户留存率和对话完成率的关键。然而,当AI总能“说到心坎里”时,用户可能会逐渐失去主动求证的动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在一些严肃场景中,AI的谄媚甚至可能导致用户将决策责任转嫁给技术。
那么,一款AI对话应用(Chatbot)被设计出来的初衷究竟是什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Chatbot的雏形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尝试用对话系统验证机器的“智能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Chatbot的设计目标已经转向了实用性——用自动化对话解决重复、低效的人工服务问题,以及降低“人机交互”的门槛。
如今,AI技术已经快速渗透至企业客服、医疗诊断、金融风控等专业场景。然而,对于面向个人用户的Chatbot来说,其发展之路仍然充满挑战。人们对Chatbot的真实需求,从来没有跳出“肉身存在”的本质属性。他们需要的不是更聪明的机器,而是能与“血肉之躯”的脆弱、复杂、有限性和平共处的工具。
对于像陈兰这样的中年人来说,AI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和娱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陪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渴望得到稳定的回应和陪伴,而Chatbot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然而,我们也应该警惕AI带来的潜在风险,保持理性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在科技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AI和平共处,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而不是被技术所束缚和替代,失去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