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携手发布的《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即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作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该规则的出台不仅填补了计量结算领域的制度空白,更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入了一个更为精细化和规范化的全新阶段。
新规的实施,首要意义在于统一了全国电力市场的规则,有效打破了制度性壁垒。过去,各地在计量标准和结算周期上的不一致,导致跨省交易面临诸多不便,企业也因此承担了额外的制度性成本。新规通过构建全国统一的计量结算框架,明确了数据采集、传输和核算的标准,实现了“一地注册、全国通行”,极大地降低了跨区域交易的成本。
在结算机制方面,新规也进行了诸多优化,旨在提升市场效率和资金流动性。对于非连续现货市场地区,新规确立了以自然月为结算周期的标准,多日交易清分后汇总至月度账单;而在连续现货市场地区,则实施“日清月结”,每日清分量价,月度汇总结算,既兼顾了实时市场的流动性,又确保了中长期合约的稳定性。据初步测算,这一标准化结算机制的实施,可使市场主体的年度资金周转效率提升15%,同时减少因结算延迟引发的纠纷率45%以上。
新规还将虚拟电厂、独立储能等新型市场主体纳入了统一框架,明确了其结算规则。储能充放电分别按用电侧、发电侧进行结算,辅助服务电量也进行了单独核算。同时,要求电网企业每日提交跨省输电及发电计量数据,用户侧用电数据实现日级更新,市场透明度因此提升了30%以上。
在新能源领域,新规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明确了新能源市场的准入与电价形成机制,为新能源参与市场提供了计量结算的依据,还推动了各地落实“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参与交易”的政策。同时,海南、上海等地还同步出台了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细则,通过设立过渡期保障电价和竞价确定机制电价等方式,平衡了新能源的收益与市场风险。
在风险管控方面,新规取消了不平衡资金池,要求所有交易单独列支、分类疏导,从而推动市场主体自主管理价格风险。这一举措预计将刺激基差套保需求的增长。同时,新规还规范了退补与纠纷处理流程,明确因计量故障需电费退补时,按差错当月实时市场价格进行调整,有效减少了争议空间。
在数据治理方面,新规同样做出了明确规定。计量装置需满足最小结算单元要求,并安装在产权分界点;电网企业需每日提交前一日跨省及发电数据,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则需在5日内完成节点电价加权计算。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数据的可靠性,还为绿电绿证交易、碳电市场协同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新规的落地实施,全国电力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将实现显著增长。市场竞争也将从单纯的价格比拼转向风险管控与综合服务能力的多维较量。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电力行业的价值链,更为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关键的制度保障。最终,这些改革红利将惠及广大终端用户,推动用电成本的优化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